最是情怀能动人

—— 读周玉娴《大地上的行走》

版次:6 作者:潘玉毅

《大地上的行走》

作者:周玉娴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6月

本书是一本游记散文集。作者以“山水的呼唤”“路上的回响”“遥远的乡愁”“四时的光阴”作为四辑的标题,既有对童年与故乡的一次次回望,亦有对远方与山水的一趟趟踏访。在山水之间,听见内心的回响,遇见最好的自己;在乡愁怀抱之中,叩问出发的意义,探寻人生的价值。

以读书增加文字的宽度与广度,以行走充实文字的厚度与深度,就这一点来讲,周玉娴是深得古人遗风的。在《大地上的行走》这本书中,作者将自己的思想融入沿途所见和人生经历,使得草木春秋全都充满了情感。如果将整本书看作一篇文章,“大地上的行走”是题目,“山水的呼唤”“路上的回响”“遥远的乡愁”“四时的光阴”则是环环相扣的四大段,每一个大段又按表达的侧重点不同分为多个自然段。内容充实,情感饱满,行文流畅,思想深邃。

雅致正是周玉娴散文的一大特点。她的文字凝练,精巧,优美,典雅,像风吹开云之后露出的天空,蔚蓝,明净,让人几乎挑不出一丝毛病。她说,两千多年过去了,汉字的“春”字,依然能看出当初造字时的意蕴;她说,春日暖阳下,明艳的花儿开了,那是雨水带给人间的礼物;她说,但愿人们在城市的空间里厌倦了的时候,麻木了的时候,还能保留“惊蛰”这个词语给心中带来的大惊喜……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周玉娴的雅并非“不食人间烟火”,最能印证这一点的便是“遥远的乡愁”这一辑。虽云“遥远”,其实一点儿都不远,倒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拉近了一些,也让我们对这位文笔出众、才情卓然的女子有了更多的了解。

借着周玉娴笔下的清丽章句,我们尝到了端午节她在兵团吃过的粽子,看到了腊月时节姥爷和爷爷曾经写下的春联,还有落在清明和梅子熟时的雨,凛冬的芳草湖的雪,等等。而我尤爱《童年》这一篇,爱文字里的这种感觉,爱它的每一个细节。比如下面这一段:

“我在林带里丢过一只凉鞋,在综合服务部前看小贩卖瓜,在同学家看她妈妈用清油和面做拉条子,在综合服务部后院看宰杀牲畜,在场部办公楼后面的露天电影院看《尼罗河上的惨案》,在种畜场看奶牛奔回宿舍后年轻的小伙子给母牛挤奶,在瓜地里看人扒开一个个瓜取出黑瓜子扔掉淡黄的瓜瓤,在家婆的暖房子里看家婆做故乡的冻米糖,门外大雪纷飞,在家婆家的小院里看太阳花月季花小野花一气儿乱开……”这个长句读下来,肺活量小一点的读者免不了要大喘气,然而读完之后却又觉得意犹未尽。这便是周玉娴散文的魅力了。而我,则在她与云朵、与蚂蚁、与白杨树、与房子后的土墙、与院子里的花儿、与菜地里半青半黄的西红柿、与白雪盖着的地窖里的白菜萝卜洋芋、与带着清冷气儿的冬天的第一朵雪花说话的回忆里,找到了儿时的自己,心中之弦情不自禁地发出共鸣的声响。

如果我们细细品味,当不难发现,周玉娴的措辞与纪录片的解说词有点儿相像,干净利落,不拖泥,不带水,还很有画面感,一块砖,一片瓦,一段回忆,娓娓道来,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形象之余,兼有情怀。

最是情怀能动人,读《大地上的行走》,方信斯言不虚。

潘玉毅(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