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秦腔喜获中国少儿戏曲最高荣誉
“小梅花”绽放记
版次:6 作者:李尚
《三岔口》剧照。(黑衣宋士文,白衣王舒童)
日前,由中国戏剧协会举办的第27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审核结果揭晓,来自宁夏秦腔宏志班的宋士文、王舒童2名学生获个人项目专业组“小梅花”称号,据悉,这是宁夏首次在专业组获得该项荣誉。
宁夏再添两名“小梅花”
今年暑假,宁夏秦腔宏志班的孩子们并没有回家过暑假,而是在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加紧练习,其中宋士文、王舒童的任务更重,他们搭档排练的折子戏《三岔口》入选“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个人项目专业组决赛,能否为宁夏争取到两个“小梅花”,就看这次的决赛了。
值得高兴的是,经过一番努力,两名学生双双获得了“小梅花”的称号。“孩子给我说,以后想去中国戏曲学院进修。”宋士文的父亲宋涛当初送孩子来学习秦腔,就是因为自己很喜欢秦腔,如今孩子获得奖项,不仅他感到安慰,宋士文对自己的未来发展也更有信心。“王舒童参加决赛前就挺高兴,他这4年的学习,经历了3年疫情的特殊时期,挺不容易的,有这样的比赛机会,我们都为他高兴。”王舒童的父亲王爱国说,当初孩子学秦腔,一家人对他的未来发展都感到不确定,但随着孩子不断学习成长,对秦腔越来越喜欢,加上老师经常与他们沟通,让一家人都坚定了信心支持孩子继续走下去。
“前几天这两个孩子还跟我说,能参加‘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这件事,以前都不敢想。”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工作人员、宁夏秦腔宏志班老师田冰说,这个消息不仅让两个孩子振奋,对宁夏秦腔宏志班全体学生鼓舞也比较大。“最近训练时,孩子们训练的积极性更高了。”
第一次在专业组的比赛中突破
“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是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全国各省区市戏剧家协会协办的一项全国性、高规格的少儿戏曲艺术活动,创办于1997年,每年举办一届,已经成功举办了26届。该活动全国每年参加选拔的少年儿童总基数在1万人左右,是全国少儿戏曲的最高奖项。
记者从宁夏戏剧家协会了解到,2016年宁夏申报并获评过一次“小梅花奖”,2019年,在宁夏戏剧家协会的推荐下,石嘴山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安丽莉参加了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全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师资人才培训班。2020年,安丽莉指导的石嘴山市第十一小学刘儒英获评“小梅花”。去年,她又指导了该校的卢籽伊,再次获评“小梅花”。不过,此前获评的“小梅花”都是业余组,而今年宁夏第一次在专业组的比赛中摘得“小梅花”称号。
量身定制的教学
按照教学计划,宁夏秦腔宏志班的孩子前三年主要学习基本功,包括戏曲知识、身段、技巧等,接下来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陆续进入一些戏曲片段的排演。宋士文和王舒童算是条件比较好的,老师优先给他们安排学习的戏曲,正是此次入围表演的折子戏《三岔口》。
“给孩子教什么戏,都是要量身定制的。比如这两个孩子现在正处于变声期,打戏还不错,就挑选了《三岔口》,尽量回避太多的唱段,突出武打技巧。”田冰说,相较于秦腔,京剧在手眼身法步方面教得更细腻,所以此次特别邀请了宁夏演艺集团京剧院的演员谭建进一步指导。
谭建是谭派京剧传人,今年5月特来帮助宁夏秦腔宏志班的4组学生排戏备赛,但因为学生身体情况等原因,最终选择两出戏报送宁夏戏剧家协会,经过宁夏文联、宁夏戏剧家协会推荐参加“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这几个孩子还没分行当,缺乏表演的基础,给他们说戏比较吃力,不过学习单小翻、旋子这类武打技巧,他们还是很感兴趣的,学习劲头也比较足。”谭建希望这些学生能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突破,最终成才。
宁夏秦腔培根育苗的成果
“宁夏有‘小梅花’,就说明我们后继有人。”宁夏戏剧家协会秘书长李岩说,2018年,宁夏文联及所属各文艺家协会完成换届,宁夏戏剧家协会针对全区戏剧发展现状组织了一次调研,情况不容乐观。全区专业戏剧院团只有4家,专业戏剧演员不超过100人,其中30岁以下的几乎没有,创作人员只有1名,且不在专职的岗位上。而在2017年以前,连续6届的中国戏剧“梅花奖”评审上,都有宁夏演员摘得该荣誉。
2019年,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联、宁夏剧协、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宁夏职业艺术学院计划用6年到10年时间分两个阶段培养秦腔各类专业人才150名,初步解决宁夏秦腔表演人才匮乏断层的状况。2020年8月,作为“培根育苗”工程重要项目之一,宁夏首届秦腔宏志班开班了,向全区招收60名9到12岁的学生,优先考虑宁夏南部地区贫困和移民家庭的孩子,学时6年,学费全免,毕业授中专学历。“两个孩子获奖,对于宁夏秦腔宏志班的意义很大,说明多年的教学有了成果。”李岩说道。
本报记者 李尚/文 图片由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