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刻的贺兰山下
一幅葡萄美酒的诗卷缓缓打开
版次:6 作者:吴璇
9月11日,由银川市葡萄酒产业发展服务中心、银川市文化旅游广电局、西夏区委宣传部、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联合主办的“醉美贺兰山,诗酒忆千年 ——2023新时代文明实践贺兰山葡萄酒诗词大会”在漫葡·看见贺兰演艺小镇举行。活动中,知名朗诵艺术家现场表演了从全国广大诗词爱好者中筛选的优秀诗词作品,为观众们带来一场视听盛宴,而活动中丰富多彩的有奖填词、葡萄酒古法造纸等文化互动也让游客们流连忘返。
本次诗词大会征集到了众多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以贺兰山及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为主题,通过生动形象、凝练传神的语言,以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手法,展示了贺兰山的美及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的魅力。
诗词爱好者笔下的贺兰山东麓葡萄酒
“在贺兰山下,每一个遇见你的人,都是幸福的开始。”这是三等奖获得者,宁夏诗词学会副秘书长王武军参赛诗歌的开头。王武军告诉记者,在写作这篇现代诗的时候,他希望能以小见大,从一杯葡萄酒的小切口,去呈现整个宁夏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反映宁夏人民生活发展的美好现状。
“第三小节的第二句话,我用了‘沉淀’和‘浸提’两个词,它们都是葡萄酒酿造过程中的专业术语,葡萄刚采摘下来,要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再经过浸提等许多步骤,最终才能成为我们杯中的葡萄酒,这个过程也反映了宁夏葡萄酒的发展历程。”王武军说,尽管自己滴酒不沾,但他对宁夏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却是发自内心的关心。“多年来,我几乎走遍了贺兰山东麓的各个酒庄,看着这些酒庄不断发展壮大,就能从中感受到整个宁夏的发展。”他说。
另一位三等奖获得者杨杰是银川市第八中学七年级的数学老师,他在此次活动组织的采风中,目睹了志辉源石酒庄里青年酿酒师的风采,深有感触地写下了一首七言律诗。“在这首诗的上阕里我描写了一名80后青年酿酒师,这也是整首诗的主题,通过一个酿酒师反映整个宁夏葡萄酒产业的发展。”杨杰说,他还特意在诗中用了一个一语双关的写法。“‘咽苦尝酸万亩行,才开佳酿第一瓶’,这句既是说青年酿酒师在酿酒过程中不断品尝的过程,也是描写宁夏葡萄酒产业发展的艰辛历程。”杨杰说。
声情并茂 诠释宁夏葡萄酒发展历程
当美好的诗句被朗诵家们用优美的声音诠释出来,再搭配上古色古香的场景和服饰,一场跨越古今的诗词盛宴就此呈现在人们面前,而在这场盛宴背后,是主创人员们连日来的努力。
“葡萄酒是宁夏的紫色名片,如何通过这张名片,更好地把宁夏的故事讲出去呢?我想有声语言是有这个力量的。”活动总导演,银川市朗诵艺术家协会副主席钱朝晖说。
“在第一幕中,我们希望给观众呈现一种古代的文人墨客来到贺兰山下,惊叹于贺兰山的雄浑壮丽,纷纷写下传世名诗的情景。”钱朝晖说,“贺兰山作为宁夏人的‘父亲山’,也是发展宁夏葡萄酒产业的基础,这也是我们在第一幕呈现它的原因。”
而在第二幕和第三幕,则分别用古体诗和现代诗,描述了从开垦荒地、种植葡萄、酿造美酒的整个过程,再到最后一幕的“美酒香飘贺兰山”,宁夏葡萄酒产业发展的整个脉络,通过有声语言呈现在观众面前。
打造这样一场舞台表演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因为直到8月28日才拿到最终的获奖作品,给钱朝晖他们留下的时间本就不多,再加上还要对200多篇获奖作品进行细细挑选。“当然,最后呈现出的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她说。
钱朝晖告诉记者,无论是宁夏作协朗诵艺术协会,还是银川市朗诵艺术家协会,两级协会一直努力用有声语言宣传着宁夏。“我们在学习强国和喜马拉雅都录制了‘给你一个宁夏’系列视频,希望用有声语言展现宁夏的美好画卷,葡萄酒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葡萄酒+文化 打造世界葡萄酒旅游目的地
据银川市葡萄酒产业发展服务中心项目管理科科长王海燕介绍,近年来,我市致力于立足自身优势,进一步挖掘并弘扬中国葡萄酒特色、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文化,积极探索拓展葡萄酒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建设贺兰山东麓这一“世界葡萄酒旅游目的地”。
“我们围绕‘葡萄酒+文化、葡萄酒+康养、葡萄酒+旅游’做了很多工作,目的就是把贺兰山东麓的葡萄酒文化发扬光大。”王海燕告诉记者,近几年,我市举办过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展现了宁夏葡萄酒的风采。
“2022年,我们举办了国内首个规模最大的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珍藏酒标展,影响力非常大,借着这次展会的势头,今年又举办了葡萄酒+非遗文创展,把非遗、葡萄酒、文化等元素跨界融合到一起,收到了11个大类的66件作品,其中有10件作品是我市非遗传承人的原创作品。”王海燕说。而在今年5月9日,该中心又举办了一场葡萄酒文化艺术展,通过美术的形式,把酒庄文化展现出来。
本报记者 吴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