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厂老李家辣椒饼
承载回忆与情怀的美味
版次:6 作者:吴璇
美味辣椒饼。
一张薄薄的面饼上,涂抹着红彤彤的辣椒酱,对折一下,再对折一下,一张最基础的辣椒饼就成形了,如果还想“进阶”,可以在里面加上豆皮、鸡肉肠、蟹肉棒,或者把卤蛋拍碎了加进去,这就是来自石嘴山的钢厂老李家辣椒饼,一种对于石嘴山的“老钢厂人”来说,承载着记忆与情怀的童年美食。
柔软筋道香而不辣
从今年5月份在银川开了一家分店后,老李家的辣椒饼一直都很火,除了慕名来店里买的人外,每天还有不少人通过外卖买他家的辣椒饼,很多银川人吃过后,还自发在社交平台上“种草”,帮老李家宣传。
初见老李家的辣椒饼,你会觉得实在平平无奇,不过是一张薄薄的白面饼上抹着一层辣酱,看上去既不需要丰富的原料,也没有什么复杂的工艺。然而当你真正吃到嘴里时,就会觉得哪怕什么菜都不加,只是简单的饼和辣椒,都让人回味无穷。
薄饼非常柔软,可以随便叠成各种形状,可嚼起来却非常的筋道,而且因为没有添加其他任何东西,嚼的时间越长,小麦本身的甜香味就越明显。辣椒酱看似红彤彤的,吃起来却并不会辣得让人烧心,反而带着浓浓的香味,感觉非常温和。
“很多人吃了我家的辣椒饼都觉得好奇,想知道饼子为什么这么筋道,辣椒为什么看着红红的,吃起来却一点都不辣,还有人怀疑是不是用了什么科技,其实都是特别常见的原料。”店主李鹏说。
李鹏告诉记者,自家的面饼用的是普通的高筋面粉,但是无论做多少张,都要用手和面、揉面,而且要反反复复地揉搓、击打,才能让面团软且筋道,而辣椒则是要用内蒙古临河产的大辣椒晒成辣椒干,油炸过后再进行熬煮。
30多年与时俱进
追溯起来,钢厂老李家辣椒饼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上世纪80年代,辣椒饼的创始人李建虎(李鹏的父亲)从陕北榆林来到石嘴山,一开始在石嘴山钢铁厂第二粮站工作,后来因为单位效益不好,李建虎就承包了钢厂小学的早餐铺。
承包早餐铺后,如何做出学生们喜欢吃的早餐,就成了李建虎夫妻俩最重要的事。那个时候,石嘴山钢厂有许多来自全国各地支援宁夏建设的职工,尤其以山东人和东北人最多,一位山东人热心地教会了李建虎做面饼,形成了老李家辣椒饼的雏形。再后来,李建虎选定了内蒙古临河产的辣椒作为辣椒酱的原料,终于把辣椒饼做了出来,并成了自家早餐铺的一大招牌。
“记得小时候家里用的还是蜂窝煤炉子,烙饼子要反反复复地翻面,稍微不合适,饼子要么就是软了,要么就是硬了,特别麻烦,但父母总是不厌其烦地烙好每一张饼。”李鹏说。
如今,李建虎夫妇已经把辣椒饼的传承交到了李鹏手上,而他也在不停地创新,研发出许多新的口味,并且在使用的工具上也进行了改良。“如今都是用电饼铛来烤面饼,温度更好控制,受热也更均匀,做出的饼子品控也更好。”李鹏说。
承载着记忆和情怀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钢厂职工们的工资都不高,每天只能给孩子一两元钱的早餐费,一元钱买一张老李家的辣椒饼,再搭配上5角钱的袋装水,就能带给孩子们一整天的快乐。如果遇到“土豪”同学,那就不仅抹辣椒酱,还能多花5角钱,在里面夹上点干脆面、油饼子,那味道更是绝了。
可以说,对于在石嘴山钢铁厂家属区长大,如今奔波于全国各地,为了自己的将来奋斗着的80后、90后来说,老李家的辣椒饼承载的不只是童年的美味,更是一种对逝去的岁月的挂念。
“钢厂小学现在已经成为历史,石嘴山钢铁厂也改了名字,以前一起生活在那里的小伙伴们也四散到了各地,是老李家的辣椒饼把我们重新凝聚在了一起。”为了寻找在银川的“老钢厂人”,李鹏专门建了一个微信群,大家不仅在群里回忆过去的事情,还自发在社交平台上宣传老李家的辣椒饼,一方面是想让更多的银川人了解石嘴山的美食,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联系到更多的“老钢厂人”。
“前段时间有个人到我店里买辣椒饼,拿着一块油饼让我给夹进去,我当时就知道了,这肯定是老钢厂的人。”李鹏说,尽管现在的辣椒饼与时俱进,能够加各种口味的馅料,但唯有一句“老板,帮忙夹个油饼”,才是属于“老钢厂人”自己的回忆密码。
本报记者 吴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