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保护宁夏掀开新的篇章

版次:6 作者:李尚

为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古籍,进一步推进宁夏古籍工作高质量发展,9月20日上午,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宁夏古籍保护中心、宁夏图书馆学会主办,宁夏图书馆承办的古籍保护与活化利用培训班在银川开班。此次培训班为期3天,来自全区21家古籍收藏单位和各级各类图书馆的共70名学员参加培训。

一场关于古籍的交流

古籍作为传承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国家绵延数千年、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此次培训由山东省图书馆副馆长、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勇慧,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陈立,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善本组组长李坚,国家古籍修复技艺传习导师万群,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硕士生导师刘甲良等专家授课。课程内容涵盖传统文化传承推广、古籍活化与利用、古籍类文物定级、古籍保护与修复等方面,对全区古籍收藏单位及图书馆的古籍类文物定级、古籍保护及活化利用、传统文化传承推广等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开班式上,李勇慧向大家回顾了山东省16年来的古籍保护工作情况,并以山东的“图书馆+书院”模式为例,探讨如何让古老书院在现代图书馆中焕发青春,让藏在图书馆里的文献典籍通过书院走近百姓,提高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能力。

20日下午,陈立围绕新时代古籍的活化利用与宣传推广,介绍了南京图书馆“清人文集数据库”的建立过程。她表示,古籍数字化的最大挑战,一是专业知识,二是技术。古籍数字化平台上线之后,还可以继续详加梳理,制作专题知识图谱型数据库,甚至可将古籍内容制作成“数字文创”,让古籍更好地走进千家万户。

在接下来的培训中,李坚将介绍国家图书馆的古籍文物定级工作实践,刘甲良将讲述清宫版雕的前世今生,其他专家也将就古籍保护和修复及相关案例做出详细讲解。

宁夏现有古籍9万余册

“宁夏自古就是各民族繁衍生息、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区域,共同创造了兼容并包又具有地域特色的灿烂文化,遗存了丰富而独特的古籍文献。”开班式上,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刘志斌对宁夏现存古籍情况做出介绍。

刘志斌说,经普查登记,全区各古籍存藏单位现共有古籍7125部9.02万册。这些古籍分藏在宁夏图书馆、宁夏大学图书馆、宁夏博物馆、宁夏考古研究所、宁夏社会科学院图资中心、固原市原州区图书馆、吴忠市图书馆等21家存藏单位。根据普查结果,我区先后出版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珍贵古籍名录图录》《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宁夏回族自治区二十家收藏单位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册府千华——宁夏回族自治区珍贵古籍特展图录》等。

“晒书节”助力古籍保护

除了介绍宁夏现存古籍情况,刘志斌还回顾了近年来宁夏在古籍保护上开展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尤其对今年的“晒书节”活动做了重点介绍。

“为了改善古籍存藏环境,宁夏图书馆、宁夏大学图书馆为古籍配置了恒温恒湿系统、樟木书柜、火灾水灾报警系统等,中宁县图书馆也为馆藏古籍专门购置了恒温恒湿柜,各地的博物馆、考古所等也将古籍纳入文物保护体系,确保古籍安全。”刘志斌说,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宁夏全面启动了古籍修复工作,宁夏图书馆、宁夏大学图书馆先后建设了专业的古籍修复室,配置了古籍修复专用设备。尤其是宁夏图书馆,古籍修复室面积达到304平方米,配置了专门的古籍修复人员,集古籍修复、传习培训、展示体验于一体,并通过展览、讲座、微视频拍摄、古籍修复技艺进校园、中华传统印刷技艺读者体验等活动加强古籍保护宣传推广。

“今年的‘晒书节’,我们积极响应文旅部及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号召,策划举办了‘江流万古 文润千年——宁夏2023年中华传统晒书’系列活动,其中,‘典籍里的黄河主题文献展’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凝聚了精神力量。”他说,活动还联动石嘴山市图书馆、固原市图书馆、宁夏师范学院图书馆、泾源县图书馆等单位,通过举办“四库全书中的黄河文献”和“探秘古籍”专题讲座、中华传统印刷技艺体验、微视频晒国宝等系列活动,让人民群众近距离了解古籍、感悟文化,收获了良好的反响。

本报记者 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