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宁协作共画“同心圆”山海激扬谱写新篇章
版次:1 作者:刘嘉怡
“闽宁镇道路宽阔、各项设施齐全先进,居民友好热情,环境美丽宜人!”当被问及对闽宁镇的第一印象时,每一位从福建援宁队员总会发出这样的赞叹。
27年,共十二批206名援宁干部、3800多名专技人才、54.82亿元帮扶资金……闽宁两地同气连枝、风雨同舟,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携手战贫困、共同奔小康的生动实践。
27年,跨越2000多公里,在这条繁忙的闽宁协作航线上,刻下了闽宁两地干部群众将“干沙滩”变成“金沙滩”的奋进征程。
27年,闽宁镇从一沙一砾成长为红瓦白墙,闽宁两地干部群众手牵手,共同谱出了一首躬身山海、齐心奋进的连心曲,书写了一部高歌奋进、山海交融的巨幅诗篇。
产业积蓄发力 打好发展“硬”基础
在闽宁镇武河村的戈壁荒滩上,短短4个月的时间,就“变”出了一座现代化工业园区——闽宁产业园。闽宁产业园的拔地而起,让闽宁镇补齐产业链短板,农民实现增收有了良好基础,同时也成为闽宁镇吸引“凤凰企业”落户孵化的“梧桐树”。
伴随着闽宁产业园的不断完善,打造基础设施、开展招商引资、推出惠企政策等配套工作也在忙碌进行中。来自福建的援宁挂职干部们每日在建设中的闽宁产业园间穿梭,看着崭新宽阔的路面,高大完善的厂房,眼中尽是欣喜与期盼。“来闽宁镇挂职工作后,一直着力于推动园区招商引资、做好与企业的合作对接,希望能够真正为产业园的建设作出一些贡献。”福建第十二批援宁工作队派驻闽宁产业园的挂职干部梁超凡说道。
如今,闽宁产业园园区基础设施、通用厂房与商业配套建设已基本成型,8.13公里的市政道路及综合管道全线贯通,预计10月底实现园区“七通一平”;16栋厂房主体基本完成落架,预计今年年底完成项目收尾,届时首批企业就可入驻。
园区招商引资工作全面加强,目前引进企业落户13家;9家企业已预订10栋通用厂房,项目计划投资总额超1亿元。厦门市、永宁县分别出台了多项招商政策,组织6家商业银行向园区授信超50亿元;两地联动组建招商工作专班和招商顾问,团跨省招商10余次,接待邀请各地企业家集中考察100余批次,携手跑出招商引资“加速度”,推动闽宁产业园早日完工,成为东西部协作、乡村振兴的现代化示范产业园区。
丰富教学模式
教育水平不断提升
在闽宁第一小学,孩子们随口就能哼起一首闽南童谣。作为福建第十二批援宁工作队的支教老师,福建省厦门市前埔南区小学的音乐老师康瑾琳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课堂中学到了不少悦耳动听的优秀闽南语歌曲。
康瑾琳结合学校音乐教育现状,与学校4名音乐老师仔细研究教材,围绕教学细节反复讨论交流,探讨沟通教学方法,将优质的教育资源、个人教学经验和当地学情有机融合,探索出一套具有当地特色的本土化教学模式,让孩子们的音乐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在闽宁镇的各个学校中,科学课堂、体育课堂中都活跃着多名来自福建援宁工作队的支教老师的身影。募集教学设备、开设公益教室、对接研学活动……跨越2000多公里的山海,援宁教师们把福建省的优质教育资源带到了闽宁镇,帮助移民地区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闽南童谣的旋律留在了孩子们的心里,带着海风的舞蹈印在了孩子们的眼中,一批“带不走”的教育资源也留在了闽宁镇的土地上,孕育起闽宁孩子们成长的新希望。
医疗专家接力
全力守护群众健康
在闽宁镇中心卫生院,科室齐全、设施先进,诊室中常年有操着闽南口音的医生为居民坐诊。
张秀喜是福建第十二批援宁医疗队的队长,援宁一年以来,她的脚步踏遍了闽宁镇各个乡村。工作中,张秀喜携带彩超机穿梭于闽宁镇的各个村,累计为2000余名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了免费体检。常年下村开展医疗工作,闽宁镇的一草一木都深深刻在了张秀喜的心中。
到闽宁镇工作以来,张秀喜作为医疗队队长,统筹协调医疗队各项工作,并开展技术指导、对口交流等,为闽宁镇的百姓健康提供服务。除了为老年人体检,张秀喜还参与了新冠疫苗接种以及整个闽宁镇适龄妇女的两癌筛查工作,合计筛查近700人次。她还积极参与各项义诊活动,组织开展各类培训讲座和儿童青少年健康宣讲,提升老百姓的保健意识。
看诊治疗、技术培训、协调资源……1996年至今,福建先后派出了近千名医疗专家和青年志愿者,援建妇幼保健院和各类医疗卫生院所323个,为数万名山区百姓开展义诊和疑难杂症治疗,守护宁夏人民群众的健康。
翻阅闽宁协作这本壮丽的书籍,每一张书页都是由闽宁两地干部群众共同书写的动人章节。产业、教育、医疗、商业、物流等领域深度合作,都刻画着闽宁干部群众接力长跑的奋进笑容,闪烁着闽宁协作干事创业的智慧光点,记录着闽宁协作大踏步向前奔跑的脚印。遥望未来的章节,闽宁协作还将续写新的篇章。
本报记者 刘嘉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