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边上沙坡头

版次:6 作者:郑文著

1923年的沙坡头地区景象。

沙坡头,一个盛誉远扬的名字。

这里是波澜壮阔的黄河与苍凉的腾格里沙漠沙水相融而名扬天下的5A级旅游景区;这里是享誉世界的宁夏引黄灌溉工程地理意义的起始点;这里是中国第一条穿越沙漠的铁路——包兰铁路穿越腾格里沙漠的节点;这里有凝结着治沙人心血与智慧,以麦草方格创造的治沙奇迹。

当然,这里还有悠久而灿烂的历史。

这是目前所发现的一幅沙坡头地区教科书般的经典角度构图影像,定格了一百年前苍凉而壮美的沙坡头地区景象。漫漫黄沙诉说着黄土高原的苍茫与辽阔,奔流的黄河孕育了灿烂而辉煌的文明。而河水之中,那条淡淡的曲线,便是黄河进入宁夏之后劈河堆砌的灌溉渠系第一条引水坝。生活于此的居民巧妙而智慧地利用黄河拐弯时的外旋力形成北高南低、北缓南急的水势,在黄河中建分水坝,筑坝引水。河水拍打在引水长堤之上,但见浪花飞舞,远望若一匹白马拖着长长的缰绳驰骋于黄河之中,谓之“白马拉缰”。自此,亦拉开了谱写在宁夏平原上灌溉农业壮美画卷之序幕。

如今沙坡头地区已是名闻天下的5A级旅游景区,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大多也会选择这个角度拍摄沙坡头地区壮美的自然风光,将欢乐的旅途记忆予以珍藏。当然,这个角度拍摄的影像,不仅曾是沙坡头景区门票沿用的摄影作品构图形式,也成为宣传宁夏的经典画面。

进入21世纪后,建设了沙坡头水利枢纽工程,水位抬高,引水坝没入水中,当地特在黄河中矗立了白马拉缰雕塑,以纪念昔日灿烂的水利工程。如今,这匹驰骋于滔滔黄河之中的“白马”已成为沙坡头地区新的人文景观,彰显了悠久的历史文化。

1919年1月13日,被誉为民国时期西北拓荒第一人的学者林竞云游至沙坡头,并将此间记忆著述于《西北丛编》之中:

沙坡驿,西凭沙梁,南临黄河(此处河水,终岁不冻),为入甘肃境内第三重门户,险逾青铜峡、石嘴子。沙梁自渠口堡起直至此间,南北相连,未尝间断,东尽于黄河,西则莫测其广阔,即阿拉善大沙漠之余波也。梁高约三百尺,其底为岩石,突出如臂,河经其下,成一大曲。对岸阻于老君台之石山,故河身甚窄,急流湍激,其速力每分钟行二百尺。河水碧绿见底,河清亦有日耶。夜来皎月在天,黄河一碧,东望河南,灯火明灭,独立凝思,客绪悠悠。

沙坡如悬壁,以系细沙,故不滑,然涩足陷蹄,疲劳万状。轿车至北岸渡口,候许久,而船未至,众人争登沙坡,翻身下滚以取乐。十二时半,船自上流至,抬车置船中,费时甚久。及车辆人马装毕,船身太重,不能离岸,船夫乃脱衣入水推挽。际此严冬,观者为之寒噤,受之者可知矣。二时船始开,五分济南岸。以水急,故自上流斜渡甚速也,水深处一丈三尺左右。

林竞此文,为我们呈现了一百年前沙坡头地区壮美的自然风光,亦呈现了彼时艰难的通行状况。因为该道路原本是陆路连接宁夏与河西走廊、官马西路的重要通道。然而在此遇到沙漠与河岸阻隔,驼队尚能穿沙而行,但其他交通方式几乎无法通过,于是只能选择木船摆渡绕过沙丘地带。彼时艰辛,或难想象。

而正是因为行路艰难,林竞文中还追忆了昔日的人们等待渡船之际“争登沙坡,翻身下滚”的场景。原来,滑沙很早之前就已经有了。只是昔日滑沙,多为艰辛与无奈的行程中的苦中作乐;而如今滑沙,则是专程至此尽享欢愉。

一百年匆匆而过,旧貌新颜,曾经的艰难险阻如今已成为摩肩接踵的游客赏大漠风光、观长河奔流的旅游目的地,艰难不复惟山河壮丽。

沙坡头,是大自然所赋予的壮美山河,也是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世所罕见的宏伟景象。

沙坡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典范,也是宁夏人壮志凌云、奋发图强的精神体现。

郑文著/文 图片由郑文著独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