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食堂背后的中央厨房

版次:6 作者:刘薇 周志翔 皇甫世俊

随着银川市众多社区食堂的兴起,其运作模式也引起关注。为了确保社区食堂持续良性运转,各社区食堂积极探索多元化运行管理模式。这包括了服务外包、中央厨房配餐、公建民营等多种方式。

中央厨房概念始见于2011年5月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颁布的《中央厨房许可审查规范》,中央厨房实际上是一个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管理、集中性采购、统一配送为一体的餐饮工厂。社区食堂经营中,中央厨房配餐模式能发挥何种作用?我们又该如何看待中央厨房对餐饮行业带来哪些影响呢?

观点① 标准化生产配送保障餐食质量

社区食堂主打价格亲民、干净卫生,中央厨房的模式不仅能降低运营成本,还能提升监管效率,溯源机制可以有效运行。在社区食堂达到一定规模后,批量供应的中央厨房更能提升整体水平,发展出更多的产品线,降低市场风险。

因此,中央厨房寻找更多出口才是保证品质的前提。这不仅是社区食堂,包括企事业单位的食堂、学校的配餐等,都是可以探索的方向。广大市民对于性价比极高的日常餐饮,需求量是显而易见的。这就更需要做好足够的前期准备,应对这些市场需求。

比如中央厨房监管的模式摸索,政府指导价的积极介入,鼓励企业间的良性竞争,以及食品工业的创新。我们甚至可以认为,中央厨房的建立,是未来城市的标配,更为特色餐饮产品提供了工业化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在中央厨房的发展过程中,相关的立法支撑也要及时跟上。特别是对于预制菜等领域,为公众提供足够的监督渠道,可溯源可公开的生产过程,才能保证中央厨房不仅服务于社区食堂,更能成为城市食品工业的重要创新平台。

观点② 拓展农产品销路

中央厨房配餐的前提,是其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配送需求。这也意味着其要大量采购蔬菜、畜禽、粮油等食材,这给了上游食材生产企业更多销售的渠道。这对容易受到市场价格及天气等因素影响的农产品而言,又多了一个稳定的销售渠道,从而多了可以规避风险的保障,这是一件好事。

中央厨房企业的发展,会带来大量蔬菜、畜禽等农产品的需求,而且考虑到价格及供应量的关系,一般都会与农户签订固定的采购订单,多了这样一个稳定且足够量的大客户,农户们抵抗风险便多了一分底气,损失也会有所减少。

这也是一个宣传推介的渠道。中央厨房配餐选购的食材,如果价廉味美,质量过硬,自然会受到消费者及终端店家的喜欢。帮助农户展示这些产品,甚至可以开辟专门的区域,进而实现从田间地头到市民餐桌的销售,助力农产品拓展客户群体,实现销售增收。

中央厨房配餐与农产品供应方既是上下游的合作关系,也可以成为利益发展共同体。中央厨房进一步发展,便于确保生产源头绿色安全,便于形成规模效益,有利于建立采购、储运、加工、配送、销售、外卖一条龙的信息管理系统,有利于打通从田头、工厂到餐桌一体化产业链。

观点③ 集中餐饮订购的新渠道

社区食堂虽然有公益属性,但毕竟还是餐饮业态,要有最起码的餐饮经营能力。不仅要考虑到食材采购、菜品品质与加工、菜品定价等等,还要考虑到市场竞争问题,因为若单纯依靠政策扶持,并不可持续。而中央厨房配餐的核心优势之一,正是标准化食材采购与烹饪流程。对社区食堂和其他团餐来讲,既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也可节省人力与资金成本,减少浪费。

另一方面,有的地方想开社区食堂,可条件不具备,比如基础设施老旧、场所空间有限的老旧小区,这时候,中央厨房的统一配送可以补位。只要有个固定场所接受配送,就能发挥它的助餐功能,统一配送可以直接送餐入户,也可以由社区安排志愿者或者网格员接力送上门。

此外,一些社区虽有一定数量老年人,但其周边餐饮业发达;也有的社区人群不足,都无法再建社区食堂。延伸到上学族和上班族群体,亦有相似状况。如何满足这些零散的用餐需求?还是中央厨房。当然,对于有较大规模、固定餐饮订购需求的单位和团体,中央厨房亦是乐于牵手——它所能提供的降本节流,也需要用自身经营规模支撑。

再说回补位。中央厨房的另一个补位作用非常重要——社区食堂商业化运营存在风险,一旦经营不善关门,就得用它暂补服务之缺。

刘薇 周志翔 皇甫世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