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博物馆藏《赵氏家谱》

——清初名将赵良栋的家族历史

版次:6 作者:王敏

《赵氏家谱》

宁夏博物馆藏《赵氏家谱》为清代宁夏籍赵氏一族的家谱类文献,比较详细地记载了自明末至清末赵氏家族三百多年的历史、主要成员世系及事迹等,清初著名将领赵良栋即家谱中之第四世。其中关于赵良栋的家世,尤其是其先世情况的记载完整详细,为目前所仅见,这对于赵良栋家族世系的进一步完整考证和明末清初相关政治、历史、地理及军事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献价值。

泛黄的书页记录家族的历史

饮水思源,追寻血脉传承是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一本家谱翻开,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记录着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括了家族的生息、繁衍、婚姻、族规、家训等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

这部《赵氏家谱》,不但记录着一个家族的历史,而且对于人们研究明末清初的历史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文献价值。经历了岁月的沉淀,这部家谱如今安静地陈列在宁夏博物馆内,泛黄的书页、手写的字迹,即使首册的封皮缺失,也丝毫不影响它的价值。

“《赵氏家谱》是20世纪80年代宁夏博物馆征集而来,此前未见于任何文献著录记载。”宁夏博物馆保管部主任李海东介绍说,这部家谱共3册,纵长24厘米,横宽14.5厘米,单本厚度为0.8厘米。三册分别题名《赵氏家谱》(一)、(二)、(三),首册缺封皮,另两册边缘轻微磨损,但三册均内页完整。纸张为宣纸,是清代手抄本,没有标注页码,三册共计166页,其中大多数记载为目前所仅见。

赵良栋家世资料的重要补充

李海东介绍说,根据《赵氏家谱》记载,此赵氏一族于明代中晚期自山东先迁陕西,再辗转河北,后至宁夏绵延而来,所记共十一世。赵氏一族入籍宁夏后,因族中名将达官辈出而逐渐声名鹊起,清初著名将领赵良栋即为家谱中之第四世,家谱中有大量记述。

赵良栋(1621~1697年),字擎宇,号西华,康熙十八年(1679年)调任陕西提督,后在平定吴三桂之乱中取汉中,定四川,授勇略将军,升云贵总督,攻克昆明,被誉为“清初第一良将”。从目前的文史研究情况来看,关于赵良栋个人及其家世状况等资料,均来源于清代的史籍文献,主要是史志、传记、奏议、纪闻及墓志碑铭等,其中唯缺谱牒一类。这些文献的类型和成书时间不一,虽有一定的互相参考补充价值,但也存在彼此相承沿袭的情况,且有以讹传讹或语焉不详之弊。对于赵良栋之前的家族先世情况研究整理尤显不足,甚至都不知具体人名,这都与缺乏新的有力材料来源有关。

“这部家谱关于赵良栋先世的内容有详细的记载,这无疑是对赵良栋家世资料极为有力的一个文献资料补充。”李海东介绍说,家谱中记载了赵良栋家族的历史、主要成员世系、生卒年月、婚配情况、安葬地点、子嗣出仕任职的事迹等。其中篇幅也有详略差异,不尽相同,有的仅一两页,如一世赵继先、十一世赵福埠等,四世赵良栋的篇幅为《赵氏家谱》之最,包括生平记述、战功事迹、御制祭文、墓葬碑文等,多达30页,这也是《赵氏家谱》一个重要的价值体现。

编纂历时一百余年

考证家谱中所记载的内容,可以确切探究赵良栋家族的早期源流。“赵氏先世曾居陕西,这一点史籍记载很明确,而‘有明末年移于顺天府遵化之州治’却不见于其他史料,这也是家谱所提供的一条新材料。”李海东说,赵良栋从军是在清顺治二年(1645年),而史籍中关于他在此之前的经历鲜有记载,家谱中却有如下记录:“襄忠公十三岁读书,十七岁应试,遵化令孙康周拔取,奇之。”遵化即今河北省遵化市,明代遵化县隶属京师顺天府蓟州。

赵良栋生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1638年,他17岁时在遵化县参加县试,由县令孙康周拔取为童生。据此分析,应当是由于其父赵淮在宣化、怀安、延庆辗转领兵,故将家室安置在了相对就近的遵化,便于赵良栋就读。李海东说,家谱中有“迫襄忠公任宁夏屯田,遂占据宁夏为家焉”一句,则是指赵氏自赵良栋任宁夏屯田水利都司起开始落籍于宁夏,这与其墓志铭中“逮公官宁夏,因家焉,故今为宁夏镇人。又从定宁夏叛兵之变,因署其地屯田水利都司”的记载相同。

“明清家谱的编纂是家族中人承前启后陆续编纂,从一个时间开始起编,家族后人再接着补续,往往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赵氏家谱》首册卷首有赵良栋孙辈赵之垣、赵之壁分别撰写的两篇前述,据此可以推断《赵氏家谱》的起编年代应在此二人时期。”李海东说,而《赵氏家谱》册三最后记至十一世赵福,他生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并有其前妻原氏卒于“咸丰己未年……继娶董氏……生子一,永铭”的记载,这也是家谱的最末尾。也就是说,这部家谱编纂年代起于清乾隆前期,止于咸丰末年,时间长达一百余年。

本报记者 王敏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