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级渠地名解构
版次:3 作者:何彤慧 李鸣骥
七级渠是唐宋时期灵州一带的一条古渠,因为有两个重大战事与之有关,故而在宁夏黄河灌区历史上赫赫有名。一是发生在唐大历八年(773年),“吐蕃寇灵州,郭子仪败之于七级渠”(《新唐书·代宗纪》);二是发生在宋元丰四年(1081年)刘昌祚随高遵裕西征灵州之时,“遵裕围灵州方十八日,梁氏令人决黄河七级渠水灌其营,军士冻溺死,余万三千人走免。”(《西夏书事》)
作为唐朔方节度使驻地的灵州,先有唐太宗李世民的“灵州会盟”与“勒石记碑”;后有安史之乱唐肃宗的灵州继位。五代十国时期无论归后唐、后晋还是后周等,均为其边防要地,且未见更名。直至宋咸平五年(1002年)归于党项成为其西平府,再到西夏立国(1038年)后成为其早期四大军区之一的翔庆军城。虽然那500多年中有许多轰轰烈烈的战事发生在灵州一带,但被正史记录下来的地物名并不多见,七级渠一名两次出现实属难能。
七级渠与吴灵灌区后世的哪条大渠有沿革关系?曾有秦渠和汉渠两种说法。秦渠与汉渠都是成于秦汉时期的古老渠系,在唐宋时期已然存在。“秦渠说”强调七级渠最靠近黄河,而唐宋时的灵州位在黄河边,明代因“故城为河水崩陷”的原因三次向高处迁建,才有了后来的灵武城。考古成果与白述礼等人的研究也都显示唐灵州在今吴忠市利通区古城村一带,这也在现今的秦渠灌区内。“汉渠说”则认为秦渠近河且流域狭小,渠道地势也远不如汉渠地势那么高,如果决口放水灌营,来水的冲击力和淹没情形势必也抵不上汉渠,何以让十万大军一触即溃?近些年有吴忠当地文史学者以方言发音解读七级渠,才使得“秦渠说”更加令人信服。秦渠在当地一直被称为“秦家渠”,而秦家渠一名在元大德七年(1303年)首现,明代的《嘉靖宁夏志》有“秦家渠,古渠名也”的记载,而“秦家”与“七级”的普通话发音很接近,在当地现代的方言发音中几乎相同。因此,七级渠一名可能就是“秦家渠”一名的转音转义。
因郭守敬战吐蕃而名见于史的七级渠,是已知可查史料中宁夏平原上较古高渠、艾山渠稍晚出现的渠道名。成书于唐元和年间(806~820年)的《元和郡县图志》称“汉渠,在县(指回乐县,与灵州在一地)南五十里。从汉渠北流四十余里始为千金大陂,其左右又有胡渠、御史渠、百家渠等八渠,溉田五百余顷。”由其字面意思推断,御史渠、胡渠、百家渠等八条渠是汉渠的支渠,也可能指从高等级的渠 “千金大陂”两侧分出。而郦道元(466-527年)的《水经注》记录灵州段黄河则有如下之说“北过北地富平县西,河侧有两山相对,水出其间,即上河峡也。世谓之为青山峡。河水历峡北注,枝分东出。河水又北,迳富平县故城西,秦置北地郡,治县城。王莽名郡为威戎,县曰持武……河水又北,有薄骨律镇城,在河渚上,赫连果城也。桑果余林,仍列洲上……河水又迳典农城东,世谓之胡城。又北迳上河城东,世谓之汉城。薛瓒曰:上河在西河富平县,即此也。冯参为上河典农都尉所治也。河水又北,迳典农城东,俗名之为吕城,皆参所屯,以事农氓。河水又东北,迳廉县故城东,王莽之西河亭。《地理志》曰:卑移山在西北。河水又北,与枝津合。又水受大河,东北迳富平城,所在分裂,以溉田圃。北流入河,今无水。《尔雅》曰:灉,反入,言河决复入者也。河之有灉,若汉之有潜也。”此段文字显示魏晋时期的黄河在出山河峡(即今之青铜峡)后分为两枝,东枝为汊河,西枝为主河道,两者之间的洲岛是赫连勃勃的果城丽子园所在,北魏六军镇之一的蒲骨律镇也在其上。黄河主河道向北流过胡城(南典农城)、汉城(上河城)、吕城(北典农城)后拐向东北,流过廉县(莽时的西河亭)后与汊河汇流。而黄河的东汊河是《尔雅》中所说的“灉”,它从北地郡富平县城东北流过,分出若干渠道用以灌溉,然后向北流入主河道,但至主河道时汊河河道中已无水流了。
七级渠对于决断黄河东汊河必然大有贡献。唐元和时的灵州辖六县,即回乐、灵武、保静、怀远、鸣沙和温池,其中回乐县是灵州地望所在,且“后周置回乐县,枕黄河……”说明其也在洲岛之上,但一定占据高亢之处,并有城墙与护城河护卫,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隔绝水淹。由于黄河出峡谷以后形成巨大冲洪积扇,灵州及回乐县所在的洲岛必为地质时期以来的洪积物叠压而成,落差也比较大。七级渠最早的渠首必是开在东汊河之上,从冲洪积扇近顶部位向下导引,水流湍急而顺畅,向两侧分水也非常便利。而宋夏战争围困西夏翔庆军的宋军十万军兵必定扎营在洲岛外的扇中或扇缘滩地之上,渠决更甚于河决,其结果可想而知。也正因为此,七级渠在唐宋时代也相当于灵州东南至西南的又一道护城河,与西侧的黄河共同撑起屏障功能,宜守难攻,郭子仪依渠战败入侵的吐蕃军团,也是占尽天时地利的结果,这也是灵州在冷兵器时代一直是关中西北军事要冲甚至成为王朝复兴之地的地理原因。
何彤慧 李鸣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