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忽视了美丽的代价
版次:2 作者:
默达
从“美甲、染发、种睫毛”到如今的“超声炮、热玛吉、玻尿酸”,医美行业的选择越来越丰富。然而,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部分医美机构在宣传时大肆贩卖“容貌焦虑”,人为发明“初老”概念,鼓吹“抗衰越早越好”,引诱年轻人盲目选择医美消费,引发激烈讨论。
医美技术的进步和行业的发展,迎合了当下许多年轻人渴望“变美”的需求。《中国医美行业2023年度洞悉报告》显示,受访的医美潜在消费人群平均年龄为28岁,其中30岁以下的占75%;25岁以下人群中,29%计划在2023年增加医美开支或尝试更多项目。年轻群体在容貌消费上的接受度更高,拥有自己的规划,也愿意多方面了解新事物并进行尝试,这无可厚非。然而,部分商家抓住年轻人的心理,将年龄与医美挂钩,无视医疗常识和个人情况,无底线推销产品,实则是一种不正当的市场竞争行为。
部分医美机构借助低价营销吸引人气,趁机推销高价产品和会员服务;或是依靠熟人进行推广,夸大使用效果,拉人头提业绩;甚至资助部分网络博主用“种草笔记”“生活分享”“直播推广”等手段贩卖焦虑,并充当中介的角色。脑子一热走入医美机构的年轻人,看似是“你情我愿”,实则掉入了商家设置的层层陷阱。《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中明确规定,医疗美容广告属于医疗广告,必须依法取得《医疗广告审查证明》,严格按照核准内容发布,且不应对诊疗的安全性、功效做保证性承诺。但仍然有机构钻监管的空子,绕过正规的宣传渠道,选择在口耳相传之间夸大疗效、躲避监管,在种种对比图、潜台词中制造所谓“信息差”。
世间有各种各样的美,但若盲目追求商家营造的“美丽幻想”,势必要付出代价,或是时间与金钱,又或是潜在的安全风险。当下我国医美行业仍面临着良莠不齐的状况,无论是“开刀动针头”的手术医美,还是依靠设备药品的“轻医美”、光电美容,因操作不当、假货次品而导致的医疗纠纷乃至事故层出不穷,事后抱怨“没效果、花冤枉钱”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其中多数源于商家的虚假营销和夸大宣传,刻意隐瞒产品的风险;也不乏有顾客听信了所谓的“抗衰神话”后,主动要求所致。无论如何,向正值青春年华的年轻人贩卖容貌焦虑,甚至将手伸向校园,鼓吹经济尚未独立、思想也未成熟的学生群体过度消费,这样的歪风邪气应予以抵制。
对疯狂的医美宣传重拳出击,本质是要给过热的市场泼一盆“冷水”。医美并非洪水猛兽,关键是要运行在合适的轨道,为真正有需要的顾客提供精准服务。唯有去伪存真,呼唤更专业、更透明的市场环境,真正替消费者着想,方可实现长期的共赢。 (原载于12月8日《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