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传播中的媒介力量
版次:7 作者:黄佳伟
作为语言叙事的艺术存在,文学具有审美、教育、认识和娱乐等功能。它能够通过语言的运用和艺术手法的表现,创造出美的形象和情感体验;也能够通过笔下刻画的种种形象影响读者的思想感情和深入人们的内心世界。不同的文学主题会传播不同的形象、情感以及价值,但随着媒介技术的更迭和信息传播的多样化,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同样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文学传播也亟须加快传播模式的创新探索。
文学的传播伴随着人类传播时代的进程一同发展,从口语传播、手抄文字传播、印刷文字传播、电子传播再到如今的互联网及智能化传播,文学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析文学的传播方式,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出现开启了一个新媒介信息时代。这个时代不仅建构了文学传播的新样态和新格局,也给文学传播带来了新的困境和挑战。
伊格尔顿精确指出的“一个社会采用什么样的艺术形式——是成千本印刷,还是在风雅里流传手稿——对于‘生产者’ 和‘消费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是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也决定了作品形式本身。”不同的媒介形式影响着文学的传播效果,目前的媒介更趋多样化和个性化,受众徜徉在媒介的海洋里,无从选择;传播者也或多或少局限在新媒体的语境下,缺乏专业能力和传播素养,甚至导致文学内容低俗化,从而失去了最初创作文学的初心。
文学研究通常关注作家和作品本身,但文学价值必须依托文学传播才能实现。因此,20世纪末,学者们就呼吁,文学作品必须经过创作——传播——接受三个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传播的基本逻辑从以文本为中心转向以媒介为中心,媒介本身作为文本和文本的存在形式,以交互的方式改变着文学生产,以算法的逻辑改变着文学传播。媒介充斥社会的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快、短、碎片化的生活方式也渐渐成为了生活的主流方式,慢生活和心灵沉浸式的体验越发稀缺,现代大众所需要的正是文学所传递的精神营养,这也是文学必不可少的原因之一。
媒介即信息。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提出的观点在文学的传播领域中同样适用。文学需要媒介来搭建稳定的“桥梁”,这一“桥梁”是双向奔赴的,文学提供优质的内容产品和精神给养,媒介赋予文学作品高效且优质的传播效果。在媒介时代的场域下,数字化阅读是文学传播必须关注到的核心点。在传播过程中,需要将现代与传统相融合,兼顾线上线下的阅读模式,合理搭建媒介平台,学会与时俱进,打造数字化与媒介相结合的文学传播生态环境,建设更加多元且高效的传播路径,正确面对新媒介场域的市场竞争与文学传播革新,突显新媒介和信息技术对文学传播的建构性,进而完善文学传播机制,更好地实现文学的当下传播。
黄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