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平凡中见真情

——兰喜喜《生而平凡》简析

版次:7 作者:郁枫

在宁夏青年作家群体中,兰喜喜属于“少年成名”的那一类,读大学时就出版过长篇小说,这在同龄人里,也是比较特别的。但成名之后,又相对沉寂,很少见其发表新作。直到2020年,他出版了以“汶川地震”为背景的中篇小说《生而平凡》。

中篇小说《生而平凡》以志愿者小北为叙事视角,讲述了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令人悲痛的故事,大地震带给人们的心灵创伤以及志愿者、幸存者在大灾难面前所展示的人性善良、悲悯,进而从更深层次揭示了人性与生俱来的真诚和温情,以及对生命、亲情的珍视。作者以自己的立场,向读者宣告:人可以生而平凡,亦可以崇高伟大。

我认为,小说《生而平凡》的成功,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小爱与大爱的抉择,彰显了家国情怀。小北和刘雨是大学时期很要好的朋友,当刘雨的家乡发生大地震时,小北义无反顾地陪刘雨回到北川,帮刘雨寻找失去联系的父母,当看到地震造成的巨大破坏场面时,他们自觉地参加到救援行动之中,搜救幸存者。其间,刘雨的父母双双遇难,小北暗恋四年的女朋友离他而去,又邂逅了失去亲人的黄怡。在目睹了灾区人民的苦难之后,他们毅然决然地加入到志愿者行列,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抬运遇难者尸体,对人们进行心理疏导。这时候,他们舍弃的是个人的小我,选择的是国家和人民的大我,他们暂时搁置了个人的伤痛,担负起对国家对人民的大爱,展示的是新时代大学生忠诚、博爱、利他的精神境界。这是平凡人在大灾难面前所展示的善良本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滋养的崇高精神。在大是大非面前,对自我利益的牺牲,就是最崇高的精神觉醒,就是一种精神指向,是一个民族成长强大的希望。

二是每一次流泪,都意味着成长。大地震的惨烈场面,令每一个人怆然泪下,哀痛绝望。在这样猝不及防的大灾难面前,这些刚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以泪洗面、迷茫悲伤,但他们最终坚强起来,和国家和人民站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他们经历蓦然到来的死亡,直面生命的消逝,然后认知生命的珍贵,敬畏大自然的强大,感知个体生命之于宇宙的弱小。他们曾哭得肝肠寸断,他们曾迷茫得不知所向,他们曾脆弱得像个孩子,但经过灾难的洗礼,他们快速成长,选择了大义和担当。当然,作者并没有力图去塑造一个个高大上的形象,而是把人物安排在特定的灾难场景中,以一个常人的心态、常人的情感,表现常人的种种情绪,使他们成为抗震救灾大环境中普通人的代表,并承担普通人的命运,展示每一个普通人在大灾大难面前的淳朴善良。无论是用臂膀搂着4个小学生的教师,还是被压在楼板下的小男孩,还有抱着两个月大婴儿寻找丈夫的女人,还有为了活着砸断自己一条腿从废墟里爬出来的女人,还有临死前把乳头塞到孩子嘴里的母亲。他们每个人都想活下来,因为他们心有牵系、心有所爱,这些人间大爱,在这个特殊的灾难环境中,就有了极其崇高的意义,就成了小北、刘雨、黄怡等志愿者精神升华的催化剂。从北川到汶川,小北所经历的是一次人生的觉悟与成长,亦是一个平凡者的心路历程。正如作者所言:人也将为爱而活,唯其如此,生命的荣光才能永远延续。

三是叙事简洁,线条流畅。《生而平凡》,注重叙事的简洁性,以小北的叙事视角,将许多个我们熟悉的、典型的故事片段串联起来,不拖泥带水,不繁琐絮叨,而是取舍得当,以简洁手法使人们熟悉的故事之间衔接平滑,给字里行间留出了读者宣泄情绪的出口。10万字的小说,讲的是灾难现场志愿者的生活,使那些通讯报道事实存在于故事中,再一次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一次对国家精神的颂扬,对人性善意的褒奖,是对人民伤痛的安抚。

作家的写作一定是持有立场的,这种立场也是作家自身精神境界的展示。作者以对平凡人物的精心刻画,歌颂了人间大爱,歌颂了人间真情,歌颂了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每一个故事,都折射作者的善良、真诚、正义,以及贯穿于其中的忧伤、怜悯和温情。这彰显了作家的优秀品质。我以为,一个作家只有不断超越自己,不断的摒弃自身狭隘,他的作品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呈现出公平、正义、崇高和伟大。

四是艺术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生而平凡》除叙事简洁明快外,在艺术特色的追求上,将人们熟悉的故事,以主人公的主观情绪演绎得生动鲜活,给人舍弃细节的速度感和填充情感的饱满感。书中将许多故事的粗线条叙述,就像我们生活中讲故事,简单明了,恰到好处,戛然而止,但却在故事的缝隙里,适当地填进了人物的情绪活动,使故事呈现出新鲜感、激励性。

对话简单明了是《生而平凡》的另一个艺术特色。在整篇文字里,对话少而简练。对话之间的过渡也很简单,不累赘,使故事的叙述通达顺畅,适应了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时尚性。

爱是最深刻的人生启迪,死亡就是让我们从绝望中觉悟,即使在最困苦的环境中,也要看到未来的希望,从这个意义上看,《生而平凡》是一本教会我们如何用最平凡而朴素的爱,去生活的书。

郁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