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富堂:以武崇德,发扬八极拳文化

版次:6 作者:吴璇

何富堂带着弟子练武。

受访者供图

在位于贺兰县的孟村丁氏八极银川市非遗传承基地,一位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极拳传承人何富堂,每天都带领着徒弟们在基地练习八极拳,在一套行云流水般的招式动作中,他们神情认真且坚毅。

八极拳的魅力,曾让何富堂不远千里去河北沧州求学,并陪同师父曾四次远赴山东菏泽,拜访陈氏太极拳第十九世嫡系传人王振华,学习陈氏太极拳。经过多年的不断努力和坚持,何富堂终于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于2017年开设了自己的太极拳和丁氏八极拳传习基地,专心研究学习和传授武艺。

出生武术世家,自幼习武

今年50岁的何富堂,出生于甘肃会宁一个武术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对武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8岁时,他就在舅舅的指导下练习八步转、大连枷棍和鞭杆等传统民间武术。

1994年,20岁的何富堂来到银川求学。那时候,每到周末,何富堂就四处打听习武练拳的人,先后认识了田彦其、尤恒才等多位宁夏武术界的精英。

这期间,他不仅跟着田彦其学习了十路弹腿等传统经典武学;还在尤恒才的悉心指导下,系统学习了陈式太极拳。而随着所学拳法越来越多,不同武术的融合,愈发燃起了他心中对武学强烈的热爱。

后来,因为工作的关系,机缘巧合,他与河北沧州孟村丁氏八极拳结缘,拜八极拳嫡系传承人为师,系统学习了丁氏八极拳。并专门去浙江临海学习原汁原味的吴氏太极拳。

“小时候刚开始练功很吃力,为增加柔韧度,特意找绳子挂在树上,一头拴住自己的脚,另一头绑在大石头上,两手抱紧树干,利用石头的重量帮自己拉开筋。疼得坚持不住了就哭,但哭完了还是继续练。”对于幼年练功时的情形,何富堂记忆犹新。

最喜欢的是丁氏八极拳

在自己所学过的这些拳法中,何富堂最为钟情的,莫过于丁氏八极拳。在他看来,丁氏八极拳具有速度快、劲力爆发、节奏明显的特点,更加能够彰显传统武术的独特魅力。

何富堂介绍,“八极”原为古地理概念,如今用于武术,取意为“发劲可达四面八方极远之地”。八极拳流传至今已形成了各具特色、风格不同的拳法技术,有古朴、庄重、实用的“霍氏八极拳”;有灵活、快速的“马氏通背八极拳”;有流畅、活泼的“吴氏劈挂八极拳”;有节奏鲜明的“台湾螳螂八极拳”等等。何富堂所传承的丁氏八极拳则具有每招每式含蓄内敛、安静沉稳,动作细腻的特点。

八极拳的魅力自然不止于此,何福堂不断学习拳术的过程中,每一位武学师父的品质和武德,让他大受裨益。“在我的印象中,我的那些师父虽是习武之人,却并不带戾气,反而在言谈举止上温文尔雅,在待人处世上处乱不惊”何福堂说,让他受益的并非武术套路本身,而是武术精神带来的“精神财富”

学武之余不忘传承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国术之一,武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近年来更是受到不少青少年的青睐,何富堂本着以武育人的想法,坚持着八极拳的传承。

作为银川市武术协会副会长兼竞赛部部长,在他的争取下,银川市体育局每年都会开展一届青少年武术锦标赛,积极推广传统武术,从而让更多青少年喜欢武术。在何富堂精挑细选的10名徒弟中,不乏吃苦耐劳者,品学兼优者,其中宁夏大学毕业的学生付文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付文辉告诉记者,在他上大学时就在学校社团里的武术协会,来传播校园武术。而年龄较小的韩阳和薛鹏英(女)于2023年参加第九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获得男子和女子A组世界冠军。

看到越来越多喜欢武术的年轻人,这让身为孟村丁氏八极拳的第十一代传承人何富堂很欣慰,“希望让八极拳走进校园、走上舞台、挖掘爱武习武之人、将丁氏八极拳传承下去,更好地展示丁氏八极拳文化和精神。”

本报记者 吴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