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的陶瓷
版次:6 作者:郑文著
石嘴子制瓷景象。1935年~1939年间拍摄。
石嘴山瓷厂的生产场景。原载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画册,1958年出版。
石嘴山瓷器,是宁夏人明媚而灿烂的记忆。甚至我对石嘴山地名的最初印象,亦源于儿时司空见惯的瓷器底部“石嘴山瓷厂”之款识。
六方形的松鹤迎春笔筒,典雅的嫦娥奔月油壶,粉彩的昭君出塞茶具等等,几乎是上世纪80年代宁夏人起居生活的标配,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亦点缀着美好生活的期许。彼时新春佳节,家宴宾朋,若以整套石嘴山瓷具示人,必然光彩耀目。至上世纪90年代,各种造型与风格的石嘴山瓷器更是异彩纷呈,许多机构逢节日庆典、重要活动,皆委托石嘴山瓷厂生产专属瓷器而铭记,一度成为时尚。此时的石嘴山瓷厂以及石嘴山陶瓷,成为宁夏一张五彩斑斓的名片,光华夺目。
贺兰山地区陶瓷生产之历史源远流长,近期,苏峪口考古发现宋代即生产白瓷,着实令人惊叹。至近代,1844年,石嘴子地区便存在规模化陶瓷业的文字记录。彼时石嘴子遍布陶瓷作坊,大如储水之瓮缸,小则各种日用陶瓷,为当地盛产。而当地的陶瓷产业,亦与煤炭采掘、航运贸易等一同支撑着黄河岸边繁华的小城景象。
这幅拍摄于1935年至1939年间的影像,所展现的就是当时石嘴子的陶瓷生产情景,画面上陶工肩担一板条泥坯,当为制瓷过程中之挑坯环节。
旧时制造瓷器,原料处理之后,大致需经制坯、晒坯、绘坯、施釉及烧窑等主要环节。而制坯起始,即如今少儿所青睐的陶器作坊中将团泥置于转动的工作台中心,双手配合打造器型的过程,称为“拉坯成形”,亦称“轮制法”。有经验的工匠可通过轮制法使得器壁厚薄均匀、造型规整,也行之有效地提高了产能。只是此时石嘴子制坯过程中旋转的工作台并非电动,为助手用手转动皮带轮而驱动(非脚踩)。
拉坯成形而适当修整之后,则需置于露天场所进行晾晒,盖为防止烧制过程变形。若条件具备,专建坯房且内置晒架,上可日晒,下可通风。照片中的石嘴子陶工此时进行的,就是挑坯转运环节。“挑坯”亦为技术,需大小搭配、轻重均衡而置于一肩,本幅照片即为生动体现。
晾晒完成,对于釉下彩青花瓷器,则进入淡描、分水等着色过程,从而彰显中国水墨之“墨分五色、浓淡相宜”的韵味。进而施釉,然后烧窑。只是此时石嘴子生产的瓷器,多为粗瓷,一如本幅照片之呈现。
至1943年,彼时宁夏政府为改变工业匮乏之状况,由建设厅等集资,于大武口西沟内筹建工业化瓷厂,拟名“宁夏光华瓷厂”,以期大展宏图。但历经创建的艰难与波折,鉴于交通不便等客观因素,遂将厂房迁至大武口堡内利用民房设置工厂,并聘任技艺精湛、经验丰富的山西工农专科学校化学工程科毕业的山西长子县人詹克俭为技术执导,并定名光华瓷业股份有限公司大武口总厂,而改西沟旧有厂房为粗瓷部,专制粗瓷。
据1945年詹克俭所编著的《宁夏陶瓷事业》记载:“本厂创办以来,正式出品时仅一载,运销区域已遍及全省及绥西一带,省北各县如贺兰、平罗、惠农、陶乐、磴口(当时属于宁夏,作者注)定远营等处之商贩,多直接来厂贩运,省南各县永、朔、金、灵、卫、宁等处,则由省垣营业部整批发售供给。至绥西一带,除由公司派员自行运去一批外,陕坝附近之商贩,于封河前亦多自动来省购运……”
彼时产销足见一斑。当然,条件所限,光华瓷厂的产品仍非真正意义的精细瓷器。
新中国成立之后,对石嘴山地区存在的瓷厂给予极大的关注和投入,经数度整合而更名石嘴山瓷厂。这一时期,石嘴山的陶瓷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宁夏回族自治区》画册中这幅照片所展现的,即为当时石嘴山瓷厂生产情景。
1958年石嘴山瓷厂细白瓷研制成功,1959年已能够出口创汇。而当时出口产品要求极为严格,足见品质卓越。至1985年,石嘴山瓷厂完成机械化改造,产品增加到130个品种,年产日用细瓷1131万件,产量令人叹为观止。当时,宁夏人几乎家家户户拥有石嘴山瓷厂所生产的瓷器,当为石嘴山瓷器灿烂的过往。
回顾石嘴山陶瓷,特于古玩市场追寻那并非遥远的记忆。置身琳琅满目的石嘴山陶瓷之中,或浓淡相宜,或色彩缤纷的历史跃然而出,如今再见,更为感怀。亦机缘巧合觅得儿时印象中的一款笔筒,或为渊源,遂成本文,以铭记石嘴山悠扬而灿烂的历史。
郑文著/文 图片由郑文著独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