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银川,来一碗宁波水磨汤圆
版次:6 作者:吴璇
热气腾腾的美味汤圆。本报记者 吴璇 摄
在银川市西夏区同心街上,有一家门脸小小的,看上去一点都不起眼的汤圆店,甚至连店名都听着好平凡——宁波水磨汤圆,就是这样一家不起眼的小店,却伴随着周边的居民走过了30多年的岁月,成为很多人无法忘怀的记忆。
记忆里的那家汤圆店
“记得1991年那会儿,我还在银川财校上学的时候,那家汤圆店就已经开了好多年了。”在给记者推荐这家汤圆店时,市民郭红梅说,30多年来,她经常会抽空去那家店吃一碗汤圆。“从旁边的凉皮店买一碗凉皮端过去,再要一碗这家的汤圆,两种口味搭配着吃,美得很!”她说。
郭红梅的这个习惯并不是她个人的“专利”。坐在宁波水磨汤圆小店里,你会看到很多人的面前摆着两个碗,一个里面是晶莹剔透、软糯可人的汤圆,另一个里面装着淋满辣椒油的凉皮,一白一红对比鲜明,让人在赏心悦目之余也不免食指大动。
“我最喜欢这家汤圆的外皮了,不像超市卖的速冻汤圆只有薄薄一层,这家的汤圆皮比较厚,入口软糯筋道,有嚼劲,馅儿也特别香。”正在店里就餐的张阿姨说,她家离汤圆店步行只需十几分钟,她经常过来一饱口福。
汤圆好吃,做法有讲究
这样受欢迎的宁波汤圆究竟是如何做出来的?记者前去一探究竟。上了门才知道,就在不久前,这家店的创始人将店面转让了出去,自己已经回了宁波老家。值得欣慰的是,接任的店主虽然不是宁波人,但也从原店主那里学到了汤圆的做法。
她说,汤圆不同于北方常吃的元宵,不是用馅料蘸水后放在糯米粉里一遍遍滚出来的,而是直接将糯米粉和成面,做成皮,把馅料包进去。而宁波汤圆之所以受欢迎,最重要的就是在皮子和馅料上下了工夫,汤圆的皮是用水磨糯米粉做的,需要提前将糯米清洗干净,浸泡一两天,然后把水过滤掉,再用小石磨研磨成米粉,放在袋子里吊起来,直到米浆脱水,形成吊浆。之所以叫水磨汤圆,就是这么来的。
除了外皮,汤圆的馅料也很有讲究。首先要把芝麻洗净晾干,用文火炒熟后,再用小石臼捣碎,直到出油,再把芝麻和板油、白糖、桂花混合在一起,揉成小团。板油一般是用优质的猪油,这样可以让馅料更加醇香。
然后,将糯米粉加温水揉成粉团,捏成汤圆皮,放入做好的馅料,包成一颗颗圆润的汤圆,放入清水或醪糟汤里煮熟,一碗热气腾腾的宁波水磨汤圆就上桌了。咬一口,厚实的外皮让人备感踏实,醇香的馅料则给人以味觉上的冲击,虽然有些人会觉得甜了些,但这种甜会让人有一种扎扎实实的满足感。
源于一个温情的故事
据考证,早在宋朝就有了关于汤圆的记载,因为煮制时一颗颗的汤圆在锅里时而下沉,时而上浮,所以当时被称作“浮元子”。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里描述上元节开封的繁华时,称街上有专门的摊子卖皇家赏灯时吃的点心,其中就有汤圆。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也提到,临安街巷里有汤团、水团等食物售卖,这里说的汤团、水团等,都是指的汤圆。
而关于汤圆,还有一个无从考证的传说,说是一户人家母子相依为命,为了谋生,儿子要在冬至那天远行,母亲端着一碗糯米粉,准备煮汤给他吃,却不慎将离别的泪水滴落在糯米粉里,滚成了一粒一粒的粉团。于是之后每年冬至,母亲都会把糯米粉搓成圆球,煮熟后一边吃一边思念儿子。这种习俗后来也传承下来,每年冬至,当地人都模仿这位母亲搓糯米粉煮汤圆,期望圆圆满满,平平安安。
本报记者 吴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