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在银川拍摄的日食
版次:6 作者:郑文著
天文学软件模拟的1697年日全食可见区域(电脑屏幕截图)。
本文作者收藏的1941年原版照片。
历史上,普通民众曾将日食视为“天狗食日”,因而陷入惶恐,于是敲盆击鼓,以期震慑天狗而营救太阳。到如今,人们对于日食等天文现象的产生已普遍具有清晰的认识,甚至许多天文爱好者会争相追逐天文奇观,并将其视为一大乐事。我亦曾为其中一员,2008年8月1日曾专赴中卫拍摄日全食,虽逢浓云,但过程欢愉。人类从蒙昧的惶恐到因为理解而追逐,历经了漫长而艰辛的道路。
1697年,康熙西巡宁夏,于银川驻跸期间,其随员张诚曾于银川城内观测日全食,并借助徐日升(时任钦天监监副)的四分仪(先于六分仪发明的光学测量仪器)而测量日食发生及结束之时太阳的高度角,亦因此而记录了日食过程的准确时间。
笔者根据张诚日记的记述,并借助天文学软件推算出,1697年4月21日发生的日全食,银川恰好位于全食带的边缘。这是宁夏历史上第一次借助光学仪器对日全食的观测与记录,可谓弥足珍贵。
抗战时期,我国天文学者测算出1941年9月21日将发生日全食,且日全食可见区域的全食带自西北的新疆至东南的福建横跨中国大陆。多国天文学家原本要来中国观测日全食,但当时中华大地战火纷飞,出于安全考虑,许多人又纷纷取消了来华观测的计划。中国学者秉持科学救国之信念,提出“加强中华民族之团结,而形成万世屹立之民族长城”,遂发起成立了“中国日食观测委员会”,由蔡元培先生亲任会长,并于国外定制地平式天文镜等设备,以期更为精准地观测与记录日食过程。但彼时战乱,设备在运输过程中遭遇日军轰炸而损毁。无奈之下,中国天文学者遂自力更生制造设备,以完成中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精确观测天文现象的夙愿。彼时之艰辛难以想象。
虽然本次日全食可观测范围横贯中华大地,但当时烽火连天,山河破碎,能够选择的范围其实非常有限。结合气象记录斟酌再三,中国日食观测委员会决定于甘肃的临洮进行日食观测。于是,历时42天,历经日军轰炸等重重苦难,西北日食观测队终于抵达临洮,并圆满地完成了此次日全食观测与记录。这次日全食观测,历经“七年筹备,万里奔波”,日全食发生之际,甚至由空军派飞机协助观测与拍摄。成功拍摄日全食的消息一经发布,即引起举国轰动、民心振奋。
那么,当年的银川民众,是否能提前了解本次日全食的发生并有所观测呢?
据宁夏文史专家胡迅雷先生提供的资料,当年,宁夏青年出版社自然科学组编撰委员会考虑到“此种大的自然现象,知识水准较低之人民恐有误解之虞”,特邀宁夏著名学者罗雪樵先生举行《今年的日蚀(注:即“日食”,下同)》专题讲座,“藉以介绍科学之知识,摒除迷信之偏见”。
1941年9月20日,日食发生前日,《宁夏民国日报》刊登相关消息:
“明日之日蚀为二百数十年来我国所见全蚀之一次,乃大自然界之奇观。此次全蚀带自里海横断亚细亚,11时15分,由我国新疆西北的伊犁南约200里入我国。越新疆、青海,约11时半达甘肃西边。此后,往东南行,经陕西、湖北、江西、浙江、福建,合计8省,共100余县。而本省非在全蚀带,但以距离计算,可见偏蚀,约在9分……”
鉴于当年气象分析水平有限,无法推测次日是否晴天,彼时媒体报道中还特地期许日食发生之际能够雨过天晴而有利观瞻。
1941年9月22日,《宁夏民国日报》以“昨日本市日蚀全景,由右上角开始,逐渐推进,蚀达九分,光留一线,金星亦出现”为题,报道了9月21日银川地区所观测的日食情景。
此为个人收藏的1941年于银川拍摄的日食原版照片,不仅有高水准的分时段日食形态叠加影像,影像上还特地题字附注:
“三十年(1941年,本文作者注)九月二十一日日全蚀,宁夏见十分之九,同位定时连续露光法摄。”
笔者出于好奇,用天文学软件还原了1941年9月21日之日全食于银川地区的观测形态,银川地区可见日食面积为89.2%,恰为这幅影像摄影者所注以及《宁夏民国日报》报道的“十分之九”。
如今拍摄日食,以天文镜(或长焦镜头)覆巴德膜并通过转接环连接数码相机即可拍摄,器械常见且操作简便。但对于八十余年前的银川天文爱好者,摄影尚未普及,何况天文摄影,其过程必然复杂而困难。那么,这位于银川以“同位定时连续露光法”拍摄日食的摄影师究竟是谁呢?大概率就是文中提及的宁夏青年出版社自然科学组编撰委员会人士,抑或是参与日全食报道的《宁夏民国日报》记者。
时光匆匆,八十余年后的今天,再看当年宁夏媒体对日食现象的解析以及天文爱好者所拍影像,颇为感怀。亦借此向八十余年前宁夏首次拍摄日全食这一事件中的著名学者罗雪樵先生,还有参与此次日全食报道的记者,于艰难环境中为科学常识的普及所作出的努力表示由衷的敬意。
郑文著/文 图片由郑文著独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