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头盔怎么这么难?
版次:7 作者:皇甫世俊
今年对于电动自行车来说异常重要,佩戴3C头盔的强制规定,以及电动自行车准入制度的深入实施,包括银川在内,对于电动自行车的全方位治理正在展开。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佩戴安全规范的头盔,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已经成为一种常识。然而,头盔佩戴率始终处于不理想的状态,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对于银川来说,60万辆的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规范的难度极大。其中一个重要的难点,就是共享电单车的头盔。这不仅是骑行者的安全,更有对公众示范的作用。虽然有关部门想过一些办法,但的确没有太好的效果。让共享电单车的用户天天戴着头盔出门,也确实不现实。立竿见影的做法是,降低共享电单车的骑行速度,使其进入到国标速度的安全区间,从根本上解决头盔佩戴问题。但这也直接带来一个后果,就是已经习惯25公里时速的用户,完全无法接受每小时15公里的速度。或许,在安全与速度之间,我们应该作一个果断的选择。
对于大量个人拥有的电动自行车,各地想出的办法也很多,比如永宁县为市民送头盔,提升头盔的保有量。另外就是加大日常的整治力度,在重要路口设置点位,劝导市民佩戴头盔,劝导期过后,依法依规处理不戴头盔者。可以说,这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工作。从外地城市的经验来看,最快一至两年,慢则三到五年,逐步养成市民骑行佩戴头盔的习惯,习惯成自然,规范整治的成本便会大幅下降。
不难看出,骑电动两轮车戴头盔,这是一个需要投入巨大治理成本,更要耐得住性子、经得起批评的工作。一是要下决心,把专门的力量投入到这项工作上;二是要讲方法,不能让这个便利的出行方式因噎废食。况且,还有大量超标的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以及三轮电动车和老头乐,都需要花时间来规范。电动自行车的保有量势必大幅增加,这是城市交通的现实,戴头盔这个细节问题,如果不能及早入手,未来的整治难度会更大。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去推动工作,戴头盔就会成为广大市民的肌肉记忆,进而成为城市文明的风景线。
皇甫世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