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县:小螃蟹进池塘名特优新添活力

版次:2 作者:梁小雨

3月12日,临近中午,总重625公斤的江蟹蟹苗从安徽省无为市运抵银川河东国际机场,养殖户化海迪安排的工作人员早已等候在此。这也是2024年贺兰县首批下塘的蟹苗之一。

小螃蟹们下飞机后,被快速运到位于贺兰县立岗镇金星村的养殖基地。当看到转运车出现在道路尽头时,化海迪和一旁的工人们瞬间感到振奋,大家纷纷迎上前去,将一个个装满蟹苗的泡沫箱搬运下车。

揭开泡沫箱盖,一袋袋蟹苗映入眼帘,工作人员先将这些蟹苗放入一个盛满黄色液体的塑料盆中。化海迪解释道,这是为了给蟹苗补充营养,“蟹苗经历长途运输会有一点缺水,这个盆里放了虾蟹养料,既补充营养,也让蟹苗适应水温水质。”

大约2分钟后,工作人员将蟹苗从水中捞出,转至池塘水面的白色泡沫板上。拉断塑料网绳时,一只只小螃蟹争先恐后地四散爬开,跌跌撞撞地游进了池塘里。春日午后,微风徐徐,有的工作人员干脆坐在泡沫板上,看着蟹苗缓慢爬行,工作的同时也享受着水面漂移的乐趣。

这已是养殖户化海迪第四年养殖螃蟹,他成立了宁夏海迪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主营螃蟹养殖和销售。但由于经验不足,2021年第一年养时直接亏损25万元。回想创业经历,化海迪心有余悸:“那时候不懂技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买回来的1250公斤蟹苗没长成,全亏了。”

第二年,化海迪吸取教训,将120亩养殖规模缩小至18亩,虽然父母、妻子和朋友都劝他慎重考虑,但他依然坚信这个产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咱们贺兰的水土适合养螃蟹,养出来的螃蟹鲜甜香嫩,不比南方的差。”

此后,化海迪凭着一股子干劲和冲劲,不断学习交流,既请教周边的养殖能手,也外出学习宝贵经验,一年中有大半的时间都守在基地里陪着螃蟹。功夫不负有心人,2023年化海迪扭亏为盈,挣了5万元。

经过长时间学习积累,化海迪掌握了成熟的养殖技术和规程,自己也有了更多的信心发展养殖事业,今年他还计划申请品牌商标扩大知名度,“要养出好螃蟹,需要好的生长环境、优良的水草和优质的苗种,三者缺一不可。希望在我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返乡创业,将咱们贺兰大闸蟹销往全国各地,养出名气、唱响品牌。”

化海迪的养殖经历,映射了近年来贺兰县在渔业名特优新领域的发展成效。“贺兰县河蟹养殖技术目前已经比较成熟,稻田蟹也成为了银川市民餐桌上常见的美味。”贺兰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禹芳介绍,2023年贺兰县渔业养殖面积5.8万亩,占全市总面积57.7%,产量6.35万吨,占全市总产量80.4%,其中名特优新品种达1.2万亩。

禹芳表示,今年贺兰县将继续引进青蟹、斑节对虾等新品种,通过人才技术攻关,从而实现“海鱼陆养”,同时也将积极对接河蟹外销窗口,打造贺兰水产品牌,有效推动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当地渔民增收。

本报记者 梁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