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中卫

版次:3 作者:郑文著

这幅珍贵的航拍影像(图1),摄于1934年至1937年间。拍摄它的飞行员曾于1938年出版《中国飞行》一书,书中呈现了蔚为壮观的航拍中国景象。从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脉到漫无边际的戈壁沙漠,从长渠流润的宁夏平原引黄灌溉工程到水天一色的广州港湾……从云端望中国,沧桑而壮丽。如今这些照片所承载的厚重历史与研究意义为世人所瞩目。

而该飞行员所拍原始影像,迄今发现全球共有三家博物馆(图书馆)馆藏。其中两家馆藏机构的近2000幅原始影像如今皆已收集。这幅影像,便为其中之一。

然而,因为影像背面的标注情况无法完全确定为中卫,笔者唯有通过地景辨识来判定是否确为中卫景象。

一号位,为彼时中卫县政府所在地,西侧是卫宁地方法院,东侧是中卫警察局,北侧则是衙神庙。

二号位,是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的中卫旧鼓楼。中卫城内原有新旧两座鼓楼,现存鼓楼为新鼓楼,而西侧之鼓楼为元代应理州(中卫)城西门楼,明代中卫城区向西扩展,遂将西门作为鼓楼而沿用,亦被当地人士称之为旧鼓楼。旧鼓楼击鼓而新鼓楼敲钟,晨钟暮鼓,遥相呼应。自影像可见,旧鼓楼依旧能够体现曾经的城门制式,二层平台之上,大殿居中而建,但此时期大殿南北两侧又增加附属建筑。民国时期,中卫曾以旧鼓楼为中心点而划分东西向道路为东大街与西大街。但鉴于此鼓楼为元代西门改制,故而只能如旧时西城门一般容东西向道路穿行鼓楼,而南北方向并无门洞。于是,南北向道路沿旧鼓楼东侧(元代城门内)修筑,并以旧鼓楼为中点而划分为鼓楼南、北街。

三号位,是当年城隍庙巷。此巷曲折,紧邻东大街且并未贯通至北侧的会馆前巷,影像之中,精准呈现。

四号位,也就是城隍庙巷之东(图中右)侧,则为中卫城隍庙。据当地人士回忆,该建筑规模较大,有正殿、陪殿,且于二道门前建有戏台。

五号位,则是壮丽、肃穆而又独具匠心的中卫高庙,步入此间者,莫不为其构思精妙的布局、技艺卓绝的工艺、神工天巧的建筑以及雄伟壮观的气势所震撼,所赞叹。中卫高庙曾于1942年因失火而复建,这幅影像中所呈现的,是失火之前的中卫高庙。

六号位,应该是三进院落的中卫孔庙。中卫地区文风昌盛而学子辈出,自彼时孔庙的建筑规模足见当地对传统文化的尊崇与敬仰。当年每逢孔子诞辰之日而举行大典、宣读祭文,文人学子皆参与,仪式庄严而氛围隆重。孔庙西(图中左)侧,为此时中卫县立小学。这种分布形式民国时期较为常见,如这一时期银川孔庙(文庙),亦建有学堂。

七号位,即中卫旧鼓楼东侧的鼓楼南街。此街道并非常见的贯穿鼓楼制式,盖因旧鼓楼原本为西城门,所以,此时中卫鼓楼南、北街,实际上是紧邻元代中卫西城墙的道路。

八号位,为彼时中卫姬家巷。此巷南临中卫南城墙,北至东大街。昔日中卫城中著名的姬家花园,即坐落于此。

九号位,是一座建于中卫中山街上的牌楼。牌楼东南方,为当年中卫军粮局及操场空地。

十号位,这座疑似瓮城的建筑,在影像辨识之初,曾误导判断。因为理论上此处出现的必然应该是中卫南门及瓮城,而中卫南门北侧街道,就应该是彼时之南大街,其向北延伸至东大街交会处,则应当出现现存的那座中卫鼓楼(新鼓楼)。然而,图中所见,并没有。究竟是什么地方出错了?

细察此时中卫地图(图2)方才明白,原来,昔日中卫城池,南门西侧,的确还存在一座瓮城形式的建筑。且由其他影像可知,该瓮城建筑亦有城楼。而此建筑北侧,为中卫中山街,中山街向北延伸至东大街,即临近城隍庙与县立小学。

至此,根据影像中所呈现的城市布局及建筑特征,可初步判定:图1是无比珍贵的1934年至1937年间航拍中卫之景象。鉴于时光久远,以上判断或存细节差池,欢迎熟悉中卫古城的人士补充其他能够辨识之环节,从而能够更为详实地了解塞上名城中卫的历史风貌。

郑文著/文 图片由郑文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