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食堂的未来在哪
版次:5 作者:吴戈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助餐服务已逐渐成为高频、广泛的养老需求。解决吃饭问题,保障食品安全,是关乎老年群体生活品质乃至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工作,更是一件为老百姓谋福祉的重要民生工程。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社区食堂(老年助餐点)214个,老年助餐服务实现“15分钟养老服务圈”全覆盖,“社区食堂+多元供给”格局基本形成。格局形成,但如何让社区食堂更好地运行下去为更多人提供优质的服务,是社区食堂下一步发展的重点。
不可否认,社区食堂在运营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首要问题就是资金不足,当下社区食堂除了经营外,还承担一定的公益属性,定价过高就会出现无人就餐的情况,定价过低则会出现利润微薄,甚至入不敷出的情况,再加上老人、残疾人有半价吃饭或者免费吃饭的福利,社区食堂如何生存成为关键问题。除利润低外,运营成本高也是摆在社区食堂面前的难题。运营方需要承担米、面、油、水、电、暖和管理人员工资等费用支出,特别是冬季取暖费支出较大,致使许多社区食堂举步维艰,运营困难,甚至出现了关停。
社区食堂的可持续经营最重要的因素还是要保证其有一定的盈利空间,在公益属性和市场属性中寻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生存的平衡点,而这也是一项考验精细化运营和创新运营水平的大工程。如何通过更科学合理的运营策略降低运营成本,如何制定菜单既满足老年人就餐需求又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如何定价做到既不亏损又能有吸引力……这些都需要运营者和城市管理者统筹协调,制定相应的运营策略,实现细水长流。
再者,除了单纯的餐饮,社区食堂还需要探索出更多盈利路径,维持自身运转。比如和物业公司进行结合,作为物业公司让利和服务社区居民的一项措施,在物业费不变的基础上,物业公司可适当让出部分利润用于补贴社区食堂运营,在更好服务社区居民的同时还能提升物业公司和居民的黏合度,方便物业工作开展。此外,社区食堂还可以推动与超市、养老、快递驿站等业态的结合拓展收入,实现自我造血。
一箪食,一瓢饮,一个小小的食堂背后,折射的是基层治理水平和市场运营水平,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和配合。
吴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