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峰和六盘山花儿的不解情缘
版次:6 作者:李尚
原生态六盘山花儿,是六盘山地区人民怡情解闷、抒发情感的一种自娱性山野歌曲。它是老百姓自然表达心声的杰作,也是六盘山地区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和生动画卷。
近日,《原生态六盘山花儿》一书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一部融媒体图书,精选了宁夏著名民间歌手、非物质文化遗产(六盘山花儿)代表性传承人吕秀峰演唱的原生态六盘山花儿1000余首。翻开这本书,山野气息扑面而来,美轮美奂而又打动人心。
牧羊人传承链条上的花儿真谛
吕秀峰出生于1939年,家里在固原市原州区张易镇经商,属于那个年代,条件不错的家庭,父母也很注重子女的教育,先后送吕家兄弟几人去上学。可吕秀峰不喜欢念书,经常旷课逃学,外婆便出主意,让他去放羊,吃点苦头,磨磨性子,啥时候想念书了再去念。外婆将吕秀峰介绍给高凤鸣老人,让他跟着学放羊。还特地嘱咐,让高凤鸣有空了教教花儿,讲讲古今(故事)。高凤鸣高高兴兴地收下了吕秀峰这个徒弟。
成为放羊娃后,吕秀峰并没有感到失落。乡间景色很美丽,山坡上草木繁茂,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河流清澈见底,河边有大片的滩涂,水草肥美,杨柳成林。当地有句谚语说,“放羊三年,不做县官”,那时候是真的轻松自在。而最令吕秀峰开心的是,跟着高凤鸣老人学唱花儿。
高凤鸣放了一辈子羊,也唱了一辈子花儿,他唱花儿音调时而嘹亮,时而婉转回旋,时而热烈奔放,时而惆怅凄凉,犹如天籁之音,是原生态六盘山花儿,吕秀峰时常听得如痴如醉。高凤鸣老人膝下无子,对这个徒弟关怀备至,两个人白天黑夜形影不离,像父子一般。一晃六年过去,在高凤鸣老人的精心教导下,吕秀峰学会了各种原生态六盘山花儿的腔调和唱法,记住了数百首花儿歌词,听了许多与花儿中的人物有关的典故和传说。
说起来,吕秀峰和放羊也很有缘分。昔日,他就在生产队放过羊。那时,他向放羊的前辈、劳作的农民、赶车的脚户、庙会上的民间歌手学花儿,从中汲取艺术养分,滋养生活的乐趣,日久天长,他也成了远近闻名的民间花儿歌手。
从花儿歌手到传承人
1979年,张易公社在宁夏率先实行包产到户,生产队的羊被分给了社员,吕秀峰也扔掉了羊鞭,脱下了毡袄,但他的花儿生涯并没有就此止步。当时,思想解放的春风已经吹遍祖国大江南北,文化界开始出现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宁夏首届民歌(花儿)大赛于1979年8月在吴忠举办。
当时,吕秀峰代表固原地区参赛,当他唱完第一首花儿后,台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在观众的欢呼声中,他连唱了三首,自己还不觉得累,评委倒是心疼了,让他保护好嗓子,还要参加接下来的比赛。那次他一举夺得金奖,众望所归。
2009年春天,固原市举办“花儿漫六盘”花儿大赛。吕秀峰已经70岁了,又代表原州区参赛。这位脸上已经长满皱纹的高龄花儿歌手,如同宝藏一般,让大赛特邀专家眼前一亮。当时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西部关陇民俗学会执行理事长王知山评价他:“吕秀峰演唱的花儿,没有受到其他地区花儿演唱方法的影响,是真正的原生态唱法,是原汁原味的六盘山花儿,他是六盘山花儿‘非遗’保护当之无愧的传承人。”固原市文化馆高度重视王知山先生的建议,整理上报了有关材料,经宁夏文化馆原馆长靳宗伟审阅后,2010年6月,吕秀峰正式成为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六盘山花儿)代表性传承人。
2010年7月,吕秀峰代表宁夏参加在银川举办的第八届中国西部民歌(花儿)大赛,又一举夺魁,他因其无可取代的传承价值,荣获大赛唯一的特别奖。不仅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他的多首原生态“山花儿”收录于“十一五”国家重点音像出版物“中国花儿”系列音像制品,多首作品被收录《中国原创歌曲·中国畅想曲》《六盘山花儿两千首》《原州民间民歌》《六盘山文化丛书。六盘山花儿卷》《六盘山·花儿专刊》及宁夏六盘山花儿专辑《六盘花儿飘》等书刊。
1500首原生态花儿
2009年,宁夏六盘山花儿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但是,原生态六盘山花儿正在濒临消亡,能唱六盘山花儿的民间歌手已屈指可数,且年事已高。这些人一旦辞世,六盘山花儿也会随之消失。为了推动宁夏六盘山花儿的保护与传承,宁夏文化馆于2012年决定在张易镇建立六盘山花儿传承基地。在宁夏文化馆靳宗伟馆长的极力倡导下,在固原市、原州区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吕秀峰创办了固原市西海子花儿交流会,自2013年开始已经连续举办7届。宁夏各传承基地的花儿歌手在花儿交流会上,通过独唱、对唱、联唱、合唱等形式相互学习交流,影响带动越来越多的花儿爱好者参加。
同时,吕秀峰怀着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对自己一辈子收集的六盘山花儿进行了整理,在他的弟弟吕秀斌等家人的帮助下,编纂成《原生态六盘山花儿》一书,共收录花儿歌词1500首。
负责书稿材料整理的吕秀斌曾问过哥哥吕秀峰,这么多的花儿,哪些是古代传下来的,哪些是自己创作的?吕秀峰回答,大部分花儿是他日积月累记录下来的,也有一些是他写的。而现在他也分不清哪些是听来的,哪些是自己编出来的。
花儿千百年来,在放羊人的口中流传,没有所谓的版权,更谈不上原版、改编等,都是经过大浪淘沙,凝结成六盘山人民的智慧结晶。
花儿情,唱人心
翻开《原生态六盘山花儿》一书,可以看到六盘山土生土长的年轻人,在《我想把那阿哥逗》的歌声中传送爱慕之情,接着两个人对唱《阿哥唱出六盘情》,沉浸在热恋中。思念是有情人的必修课,一首《石榴花开叶叶薄》诉衷肠,最终两人走到了一起,就要像《不要金来不要银》,对彼此诚实忠贞。可是生活总是横生变故,就像《六盘山刮起怪风》,在苦难中《给我娘老子告艰难》,安慰自己。关关难过关关过,总有一天《牛粪把炕煨热了》。忙忙碌碌一辈子,回看过往,是《财宝看轻人看重》,是《人不开心容易老》……
这本书将1500首花儿,分为“爱慕”“热恋”“相思”“忠贞”“变故”“苦难”“幸福”“经验”8个部分,基本上概括了一个人的一生。那些或悠扬,或悲伤,或轻快的音调,情真意切,唱出了六盘山地区劳苦大众的心声,再现六盘山地区的先祖们用智慧浇筑的丰富有趣的生活内容,反映了人们普遍的自然天性、思想情感、审美情趣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六盘山花儿有很强的叙事性和抒情性,所以这样安排,对其他创作者日后创作花儿剧有帮助。”吕秀斌说。他在整理书稿时,希望没有文人腔调,没有文人加工的痕迹,充分体现六盘山花儿原来的生命力和鲜活性。
本报记者 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