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创新就是抓发展 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版次:1 作者:本报评论员

创新是一座城市的活力之源、发展之要、图强之策。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建设创新强市为突破口,这是银川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以创新主体为抓手,夯实发展基础,塑造成长空间,打通前进路径,统筹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为大力实施“五八”强首府战略、加快建设先行区示范市集聚更加强劲的动能,使银川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更足,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五八”强首府战略的实施推进,对建设创新强市至关重要。纵观银川改革开放取得的丰硕成果,无一不与创新有关。不论是产业发展、城市治理、生态保护还是民生工程,每一个领域的突破,创新都是第一驱动力。我们也应该深知,创新发展没有既定模式,只有按照银川发展实际,通过科学严谨、勤于开拓、敢于担当的创新态度,才能解决发展进程中的诸多问题,从容应对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

塑造有利于创新的发展环境,是当前我们必须高质量推进的工作。创新的主体是人和企业,他们的创新动力,来源于填补现有的市场空白、解决当下的市场矛盾,以科技创新来挖掘新的增长点,提升生产效率和市场要素的活力。因此,我们应该为其提供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的各种支持,这包括融资平台、人才平台和政策支持等。而这些支持,需要我们从细节入手、从个案入手、从局部入手,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个人提供更多的帮助和关怀,持续向市场释放鼓励创新、尊重创新、支持创新的积极信号,形成聚沙成塔的健康环境。

以城市发展热点为切口,鼓励创新成果不断转化。培育新质生产力,挖掘城市经济新增长点,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这些热点领域都需要创新的强力支撑。比如在建设“算力之都”的过程中,充分了解市场现状,了解创新头部企业的动态,摸清银川资源禀赋,特别是能源供给保障的增量,决定着创新取得的实际效果。在城市品牌运营领域,可以以文旅、体育、娱乐等产业为抓手,聚集更多城市资源,让经营主体放开手脚,提升城市烟火气,为民间的创新力量提供更多机会和平台。养老、医疗、教育需求仍然旺盛,围绕这些领域,如何将模式和技术的创新转化为实际体验,需要我们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和较高的市场敏感度以及较高的转化能力。归根到底,支持创新,首先要求我们拥有创新的思维和能力,更要有宽广的胸怀和敢于担当、敢于作为的勇气。

创新强市的题眼是“强”,想要有强的实力,就要有强的眼界和学习能力。在建设创新强市的过程中,只要我们用敢于开拓、积极包容的态度,让能创新、勤创新、敢创新的人走在第一线,为他们铺平道路,打开大门,银川就会以更快的速度,打开创新强市之门,谋取更大的发展,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