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持续强化志愿服务体系,精准服务群众“急难愁盼”——

一抹“志愿红” 温暖一座城

版次:2 作者:范晓儒 肖梦琪

一份事业,因为奉献,才变得更加温暖;一座城市,因为有爱,才令人更加向往。

一次次体贴入微的惠民服务,一个个温暖接地气的实践活动……银川街头巷尾、社区小区、志愿服务站点,随处可见的“志愿红”已是一抹最亮的色彩。今年以来,我市全面学习贯彻《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持续强化志愿服务体系建设,46万余名志愿者和1700多个志愿服务组织在各条战线、不同岗位上,用实际行动将爱心传递,志愿服务的“种子”伴随着文明新风,花开正芬芳,装扮着湖城每个角落,温暖着人心、浸润着生活,绘就湖城最美底色。

志愿服务遍地开花

“家里灯坏了,能否上门帮忙维修一下?”“邻居将捡来的废旧物品堆在过道里,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希望能管一管……”在兴庆区新华街街道宝庆社区,居民不管遇到何种难题,都会第一时间向“578”志愿服务队队员徐光前求助。今年70岁的徐光前是一名退役军人,退休后就在社区当起了志愿者,这也让他成了居民眼中的“熟面孔”。

“‘578’就是‘我去帮’的意思,邻里有事,志愿者来帮忙,这是我们延续了近十年的传统。”宝庆社区党委书记宋凤梅说,在党组织的引领下,社区整合10支分散的志愿者小分队成立“578”志愿服务队,推动服务资源与居民需求精准对接,通过实施红色助残、橙色慰老、暖色睦邻、绿色环保、青色护苗、蓝色治理、紫色关爱“七色彩虹”志愿服务,定期为辖区高龄、独居老人、残疾人、困境儿童等群体开展清洁卫生、义诊、理发、心理慰藉、节日慰问等献爱心送温暖活动。

志愿者如火似炬,走到哪里,就照亮哪里。金凤区北京中路街道安居苑社区有个“安居大妈”志愿服务队,队员主要由辖区内平均年龄71岁的大妈组成。成立以来,这支队伍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按照区域网格划分,头戴红色小帽、身穿红马甲、臂戴红袖章、手持小喇叭,积极投身治安巡逻、矛盾调解、文明劝导、邻里关爱等工作,她们的行为也带动了更多居民加入志愿者行列。

永宁县团结西路街道永和社区将小区“能人”聚在一起组建“格格管家”志愿服务队,鼓励居民“走出一小步,助人一小事,和谐一大家”。医务志愿队发挥医护特长为孤寡独居老人上门量血压、讲解保健知识,让彼此陌生的邻里多了一份守望相助的温暖;治安巡防队主动排查各类安全隐患,为社区群众织密安全网;环境绿化队认领绿植养护,修剪小区树木,美化小区环境;纠纷调解队发现纠纷就地就近化解,促进邻里和睦。

涓涓细流汇成爱心长河

一抹“志愿红”,温暖一座城。随着一个个志愿服务品牌的建立、一项项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志愿服务已深度融入我市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市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高涨,广大志愿者争做文明风尚的建设者、文明新风的传播者、文明行为的践行者,传递着爱与暖,散发着光和热,把志愿服务的“涓涓细流”汇成源源不断的“爱心长河”,形成“人人争当志愿者,人人参与志愿服务”的新风尚,让大美银川更具品质、更富魅力、更有温度。

“《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印发掀开了中国式现代化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崭新篇章,为我们今后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提供了指南。近期,我们组织全市志愿服务组织深入学习领会《意见》精神,突出带着问题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在《意见》中寻找志愿服务工作新的突破点,像如何保障志愿者长效激励机制、如何推动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可持续发展、如何培育专业化志愿服务团队等问题都能在《意见》中找到答案。”银川市委社会工作部负责人介绍,长期以来,志愿服务在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基层治理、服务民生需求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下一步,我市将深入贯彻落实《意见》精神,进一步健全党建引领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完善工作协调机制,凝聚社会各方力量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让志愿服务的脚步在湖城愈走愈坚实、志愿服务的文明之花在银川越开越美丽。

本报记者 范晓儒 肖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