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凤区双渠口村

探索产业振兴路城郊村变“城中景”

版次:3 作者:刘旭卓

5月15日,金凤区黄河东路街道双渠口村党支部书记马立平坐在办公室里,从三楼窗户向外望去,眼前的小区绿树葱郁,居民楼整齐划一,心中不禁感慨:当年破破烂烂的城郊村,这些年的变化简直翻天覆地。一个小小的城郊村,经过党建引领产业振兴的发展路子,如今已成为村民安居、产业兴旺的“城中景”。

双渠口村位于黄河东路街道,有2247户6153人,2022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776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000元以上。“变化是从2006年开始的,当时双渠口村一大半的人口上了楼。”马立平说,从1998年到2006年,随着银川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双渠口村可耕种的土地大部分被征收,2012年,村民全部上楼。“上楼了当然好啊,卫生干净整洁,做饭不再烟熏火燎,上厕所也卫生。”村民马桂林还记得当年上楼时高兴的心情。

居住条件好了,村民心里高兴,但俗话说安居乐业,现在安居了,业在哪里?双渠口村党支部坚持党建引领,因地制宜探索村企联盟、村社联盟等多种方式,运用“加强组织建设、拓宽增收渠道、开发现有资源、转变发展方式、盘活资产资源”五种模式为村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为村级集体经济输入“新血液”。2015年,双渠口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银川双兴昇工贸有限公司,依托该公司挂牌土地投资建设了双渠口村失地农民创业园。“其实当时上楼之后,村集体还有些钱,当时还有一些村民喊着全部分了算了。”马立平说,当时金凤区推行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把集体资产100﹪量化到每一位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产变成了股份,村民变成了股民,户户有权,按股分红。村党支部就是要带领村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走实农村产业振兴路。

村集体的产业振兴之路路途坎坷。“要干事,党支部、党员首先得取得村民的认可。”马立平说,双渠口村通过加强组织建设,确保实现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成立了村党支部书记任组长,班子成员、党小组长、股份经济合作社人员等为成员的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工作,以企促村,以村带企,实现支部结对、党员互助,进一步提高企业组织管理能力和发展潜力。他说到一件至今提起依然内心澎湃的事,当时村里为建设失地农民创业园欠下外债,如果还不上,产业园将有被收回的风险。许多了解情况的村民自发送来现金,都是一句话:“先保住集体产业再说。”马立平说,靠着这份村民对党支部的信任,双渠口村先后投资建设了失地农民创业园、小食品加工基地、贸易巷综合市场、失地农民创业就业服务中心,形成了四大主导产业。党建引领激活了产业发展引擎。

如今,双渠口村集体资产从最初的2亿元增加到现在约3.5亿元,集体经济壮大了,村民也享得到了集体经济带来的福利。双渠口村累计人均分红1600元,分红总额达400余万元;2008年,村委会补贴860万元为全村失地农民办理了养老保险;2015年建设的失地农民创业园,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带来租赁收入450余万元,还解决了60余位村民的就业问题;从2008年开始,村委会为考上本科的170名大学生每人发放奖励3000元,共50余万元;引入隆光医院项目后,每年为917位55周岁及以上老人免费体检……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当年的城郊村,变成村民安居、产业兴旺的“城中景”。

本报记者 刘旭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