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到活 从有到优

乡村学校少年宫成农村娃的好“趣”处

版次:4 作者:肖梦琪

乡村学校少年宫优秀成果展演大赛作品展示。资料图片

兴庆区第十八小学官湖校区学生练习演奏(5月23日摄)。本报记者 肖梦琪 摄

操场上,欢快的舞蹈充满活力;教室里,一首首乐曲表演有板有眼;手工坊中,各类作品活灵活现……走进银川市的农村学校,孩子们的才艺令人赞叹。

近年来,银川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将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作为重要的民心工程、育人工程来抓,乡村学校少年宫已成为农村地区学生兴趣培养的中心、社会实践的舞台、快乐成长的大本营,孩子们在这里尽情体验艺术的魅力,追寻快乐的足迹,放飞五彩斑斓的梦想……

以乐促智活动丰富多彩

位于兴庆区大新镇的银川市第二中学四中分校依托集团化办学,通过优势互补带动乡村学校少年宫发展。“乡村学校少年宫有没有发挥作用,能不能收到成效,关键看活动好不好,孩子们兴致高不高。”这是学校副校长王光成的切身体会。

乡村学校少年宫,为农村地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这里,琴棋书画陪伴学生快乐成长,民俗文化也有了传承的载体。该校开展民乐、书法、科创、篮球、足球、排球、绘画、棋类、乒乓球、编程等课程,让特色活动与艺术、科技、德育、学科教学相得益彰,还利用墙壁、长廊、橱窗展示孩子们的作品成果,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位于兴庆区大新镇塔桥村的兴庆区第二十九小学致力打造互联网+乡村学校少年宫,如今,数字化书法课、创新教育实验、机器人等特色课程逐步完善,美术展厅、手工室的作品精彩纷呈,舞蹈、音乐、围棋、体育等场所也成为孩子们最喜欢去的地方。

近年来,银川各校坚持以乐促智、以技促能、以德育人的理念,组织开展道德实践、文艺支教、科学体验、心理辅导、亲情服务、戏曲艺术等走进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还充分结合自身优势,深挖乡土资源和特色文化,有的结合“书香校园”建设,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红色经典诵读”主题活动,让学生感悟经典,铭记经典;有的围绕“文明校园”建设,组织开展实践活动,让未成年人学习宣传礼仪知识,争当“文明小使者”。

从多到活、从有到优的务实之举和创新实践,真正让未成年人玩有去处、学有所获,并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兴趣特长,享受充实快乐的课余生活。

以技促能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兴庆区第十八小学官湖校区,总能听到悠扬的音乐声。教室中、走廊上,课余时间学生们两个一伙、三个一群自发吹奏口风琴。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特长,给予他们更多关爱,学校积极响应兴庆区教育局提出的“小乐器进课堂”理念,为每名学生配备一把口风琴。通过集团校办学的优质带动作用,积极选聘优秀音乐老师来到官湖校区,带领孩子们从零开始学习,从简单的音符吹奏到乐曲合成,短短几个月的训练,实现了“班班有乐队、处处有乐声”,《森林狂想曲》《勇敢的鄂伦春》《鸿雁》《灯火里的中国》等乐曲经常回荡在校园里,大家也积极参加区、市举办的各类活动,获得了多个奖项。

“孩子们刚来学校时内向、胆小、不爱说话,经过音乐、体育等课程的学习锻炼,整体精神面貌都得到了改善,很喜欢来学校,学习态度也越来越积极。”兴庆区第十八小学官湖校区执行校长兰志宁说,现在学生们都愈发自信,每次有比赛都抢着参加。

在师资力量上,银川各乡村学校少年宫除组织发动本校教师外,还积极招募高校师生、民间艺人、“五老”人员等到少年宫开展志愿服务、进行义务辅导,为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往多彩人生的大门。

以奖代补 健全管理机制

用好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加大地方财政投入、改建设置各类活动场所、更新完善设施设备……近年来,银川共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161个。

为促进乡村学校少年宫持续健康发展,银川在各乡村学校设立专门领导机构,校长兼任少年宫负责人,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明确活动程序、内容和标准,制定相关人员的岗位职责,实行“一校一档”管理。同时,加强各少年宫之间的经验交流,通过互帮互助,形成“一校一特色”的示范引领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自2020年银川启动乡村学校少年宫优秀成果展演大赛以来,以比赛为载体举办了20多场主题活动,2万多名学生参与演出,为农村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追逐梦想的舞台。与此同时,还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各学校将得到的奖金用于艺术、体育等器材的购置,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接下来,我们将结合自身特点,完善机制、创造条件、补足短板、改善场地、优化项目,丰富拓展校外活动场所和思想道德建设平台,满足农村未成年人文化生活和健康成长需求,将乡村学校少年宫打造成促进农村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阵地,进一步提高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水平。”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说。

本报记者 肖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