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职责不清晰、小马拉大车、网不融格不灵等问题

我市开展“五解五提”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行动

版次:3 作者:范晓儒

本报讯(记者 范晓儒)记者5月28日从银川市委社会工作部获悉,今年以来,我市围绕基层治理中职责不清晰、小马拉大车、网不融格不灵、信访不信法、形式主义等问题,聚力开展“五解五提”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专项行动,进一步完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机制,强化统筹协调、治理效能和服务水平,提升基层减负实效,推动党对基层治理的领导持续加强、基层治理体系更加优化、基层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聚焦解决“职责不清晰”问题,整合涉及基层治理的各类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工作专班,建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加强跨部门工作统筹和政策衔接,协调各方力量解决问题、推动落实。持续深化物业提升“123”专项行动,有效破解物业行业“门槛低、出口松、想进就进、想出就出”和低质物业“推不动、盘不活”等问题。建立和完善“吹哨报到、接诉即办”工作机制,强化响应率、解决率、满意率,推动形成各部门向基层报到、向一线报到、向群众报到的工作导向。

聚焦破解“小马拉大车”问题,按照每万城镇常住人口拥有社区工作者18人的配备标准,逐步补齐社区工作者缺口。推行“全岗通”工作模式,持续深化社区治理“导师帮带”等制度,设立社区实训基地,提升社区工作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乡镇(街道)权责清单制度体系,完善审批服务执法事项权责清单和动态调整的权限、程序,由下而上确定承接事项,下放资源。制定社区(村)减负准入事项审批、基层减负观察员、准入事项“八严禁八不准”“三项工作制度”和社区(村)依法依规自治事项、准入事项和取消事项“三个清单”,切实为基层明责减负。深化落实党建联席会议制度,依托银川市社会治理信息平台推动各类治理资源集成,信息化赋能,实现服务治理“一键联动”、数据壁垒“一表打通”。

聚焦解决“网不融格不灵”问题,每个网格原则上覆盖居民300~500户,缩小治理单元,实行网格精细化服务进楼入户。将区域内街巷、商户、公共场所等纳入网格单元,进行编号赋码,赋予“网格身份证”,实现一网统管。推进多网深度融合,各职能部门依托已编号赋码的网格开展业务工作,打造“全科网格”。制定网格化管理服务事项清单,向社会公布并动态调整,实现治理服务一张网。充实网格服务力量,聚焦特殊困难群体、一老一小等,认领居民群众“微心愿”,开展政策宣传、困难帮扶、事务联办代办等服务,实行“服务攒积分、积分兑物品换服务”双向激励。

聚焦解决“信访不信法”倾向,全面推进信访工作预防、受理、办理、监督追责、维护秩序法治化,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定期接待群众制度,建立信访通报机制,常态化推进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依法及时就地解决。推动乡镇(街道)、社区(村)“塞上枫桥”人民调解委员会实现全覆盖,畅通人民建议征集渠道,实现群众工作从“被动”到“主动”再到“互动”的跨越。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强化道德引领和示范带动,推进高额彩礼等婚俗陋习专项治理,促进乡风文明。

聚焦破解“形式主义”问题,建立社区(村)督查检查考核年度计划和审批制度,统筹整合社区(村)承担的考核任务,建立以解决实际问题、以群众满意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杜绝以“是否留痕”评价社区工作实绩。规范社区(村)组织机制牌子、上墙制度和证明事项,及时清理口号化、概念化制度展板,坚决防止“制度满墙”现象。倡导开展联合调研、随机调研,原则上一周内不能安排同一社区(村)调研观摩超过2次。严格落实“四下基层”制度,开展“群众身边的重点难点问题大调研、大起底、大解决活动”,推动从“办好一件事”向“办好一类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