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翻翻
版次:8 作者:郑力盈
◆郑力盈(宁夏西吉)
上小学时,我特别喜欢看小人书,一幅白描的图画,图画底下一两行简洁的文字,图文并茂,一目了然,自己只看故事情节。尤其是四大名著的小人书看了又看,真是回味无穷,现在也记忆犹新。那个年代书籍也不是太多,收音机都是非常奢侈的了,闲暇之余常听一些评书,知道了许多著作的故事情节以及一些重要的人物。
父亲说鲁迅先生说过“随便翻翻”,尤其对学习语文有好处。在上初中的时候就给我们订了《语文报》《少年文艺》《儿童文学》等报刊。后来有了更多的书籍,初中的语文课本也有鲁迅先生的文章,我也读到了鲁迅的文章。
鲁迅先生的《且介亭杂文》里有一篇《随便翻翻》的文章,这篇文章介绍了这种读书的方法,他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这种读书就是一种广泛的狩猎,开拓自己的阅读视野,快速浏览文字的读书方法,帮助我们广收博采,厚积薄发。尤其现在人的生活节奏快,精力有限,很难在短时间内阅读完一部长篇文章,在消闲时就可以随便翻翻,经常随便翻翻,日积月累也就会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逐渐丰富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知识,也会让自己的文学视野开阔。
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中文学无处不在,在不同年龄所阅读的内容就有不同层次的理解,是一个逐渐由浅至深理解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不仅仅是故事的内容,更是它的主题思想,以及一个时代的发展变革等。
我的高中是在西吉中学上的,那时候县城街道的电杆上都有广播,每天中午新闻结束后就播放评书,记得有个同学,每天中午放学后,就站在路边的电线杆底下,听着广播里播放的评书《隋唐演义》《三侠五义》《杨家将》等,直到听完后才回家吃饭,尔后赶紧赶往学校,到校后我们就围着这位同学听他讲评书,也逐渐了解相关的历史,以及课本上没有的人物、事件。
高中语文有个单元是学写新闻报道的,我就把班级过元旦的事,以消息的形式写出来,拿去本县的广播电视局。这或许就是我最幼稚、最原始的投稿,进去后工作人员问我干什么,我说送个稿子,人家上下打量了一下说放下吧,我放下后就别扭地走出了。当时记得脸特别烧,先后一直注意听县广播,一直没有听到。现在回想起来觉得特别好笑。
父亲也喜欢读一些书籍报刊,订了《人民文学》《十月》《当代》《新华文摘》等文学杂志。我时常随便翻翻,一次,在周末作业写完后拿起《十月》杂志翻阅,翻到刊登张贤亮先生的中篇小说《绿化树》时就不由自主地看起来,当时没有看完,第二天带到学校,上数学课时就悄悄地拿出看起来,结果被数学老师发现,是陈克义老师,是当时西吉中学的校长,他什么也没有说就把杂志拿走了,我感觉特别的尴尬难堪。中午放学,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回到家里,总感觉家里气氛异样,吃完饭后父亲严肃地说:读书是好事,但在学校里应该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课外书不能拿到课堂上去看,做什么事要有轻重缓急。后来我才知道陈老师给父亲打了电话,到学校后我主动去了校长办公室,陈校长笑而不语,我承认了自己的不对,他语重心长地说了一些关于读书与学习的话,就把那本杂志递给我,我那颗不平静的心才平静了许多,这是难忘的一次“窃读”。
在随便翻翻中,我不断地增长知识,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在阅读文字中愉悦自己,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丰富自己的内涵。后来我自学汉语言文学,学习阅读《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做了大量的笔记,为自己奠定了一定的文学基础。
平时,我也经常浏览区内外的报刊,写了一些诗文,给编辑部寄去。1994年的一天,我收到一个大信封,迫不及待拆开,里面是一本《六盘山》杂志。看到目录上有自己的名字和文章题目时,我欣喜若狂,这也是我的处女作。
《荀子·修身》中说“道阻且长,行者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在阅读与写作的路上,我会坚持不懈,让它们成为抚慰我内心的一剂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