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稻种 催生十里稻香
版次:3 作者:梁小雨
初夏时节,行走黄河岸边,只见青绿的禾苗长势良好,一簇簇、一片片扎根在希望的田野上。优质的水源、纯净的空气和充足的光照,构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加之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成就了银川大米的有机绿色和丰富营养。
近年来,银川市做活“一粒稻米”文章,通过优种子、精管理、深加工、拓新路等路径,以稻米为主轴,形成多元化发展链条,引领现代农业高质高效发展。
优种子 打造高品质“米袋子”基地
粮安天下,种粮为先,一粒好种子,是决定丰收与否的关键因素。
近日,记者来到宁夏金灵州种业有限公司的实验室,该企业董事长张正荣拿起一把稻穗兴致勃勃地介绍起来,“这是去年收稻后留下的优质种源,宁粳43号,也是我们主要栽种的水稻品种。”
事实上,田里收获而来水稻作物颗粒,不仅可以加工成优质的大米,同时也是用于繁殖下一代的“主力”。
张正荣介绍,每年企业会从繁育基地筛选高产优质且抗病性好的水稻作物进行提纯复壮,从中抽出大粒且饱满的单穗,再送往实验室晾干,到第二年春天送往育秧棚进行育苗,到5月初种稻季节,再将其移栽至稻田中,年年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在企业位于灵武市梧桐树乡陶家圈村的育苗基地,上百亩的水稻禾苗迎风致意,绿油油的色调让人心旷神怡。据了解,这里主要开展区域试验和新品种展示,其中有宁粳43号、宁粳63号以及企业自育的“金灵州”系列水稻品种,共计40余个品种。
“一个新品种从选育到审定,差不多要经过4年时间,中间每年需要不断生产试验,查看它的抗病性、产量等性状,总之过程很辛苦复杂。”作为有着30多年经验的老制种人,张正荣深刻理解种田人的辛苦。
记者从银川市农业农村局获悉,目前全市有13家规模型制种企业,主要供应本地市场,同时延伸到内蒙古、甘肃、陕西等地。种子是水稻产业的“芯片”担当,我市近年来也逐步构建起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校、院士专家、高校人才、“乡土专家”共同参与的育种人才体系,积极引导水稻育种创新方向从产量优先向质量并行转变,持续推动优质稻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持续稳定种植面积和产量,打造高品质“米袋子”基地。
精管理 让丰收在望变为丰收到手
秧好半年稻,管理更关键。近年来,我市加强水稻精细化管理,让丰收在望变为丰收到手。
近日,记者来到宁夏兴唐米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唐米业”)位于灵武市梧桐树乡北滩村的种植基地,只见20多名工人正在田间拔草,大家一字排开,场面十分壮观。
在农业现代化高度发达的时代,为何还需要人工拔草?企业总工程师马建林闻言笑了笑解释说:“这是有机种植模式,零化肥、零农药、零除草剂,所以需要人工除草。”
那么在人力成本如此高昂的背景下,企业为何愿意选择有机种植?这不得不提到“品牌”二字。马建林表示,要想产出优质大米,那么种植管理是关键,“通过有机方式种出来的水稻,它的口感、品质都更胜一筹,自然效益就更上一层楼。”
在这片3000亩的种植基地,兴唐米业一方面选用金灵州等制种企业提供的水稻秧苗,另一方面也进行了自育。在水稻田边,数个写有水稻品种的展示牌引人注目,每一小块田栽种了不同的品种,每年经过对比实验,企业优选出高产优质且抗病性好的品种进行扩繁种植。
而这些筛选出的优质品种也将在“银川市优质水稻产业联合体”中进行示范推广。马建林介绍说:“我们联合科技推广部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资经销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户等共同组成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紧密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产业抱团发展,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统一种苗、统一管理、统一收割、统一价格、统一销售……在产业联合体中,农户放大了集群优势,减少了种植风险,通过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及专业化统防统治融合、增施有机肥等绿色高质高效技术,形成以龙头企业带动优质稻生产基地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促进当地优质稻产业转型升级。据了解,2024年粮食种植面积123.9万亩,其中水稻17.9万亩,水稻种植占全区50%以上,是宁夏大米的主要产区,其中水稻种植面积超过300亩的种植户、合作社及企业有150家。
拓新路 描摹三产融合带来的最美风景
近期,兴唐米业繁育的“宁粳43号”稻米在第五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暨国家水稻育种联合攻关推进会上荣获金奖,这代表着全国优质稻品种的最高水平,也继第三届、第四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活动斩获金奖后,“宁粳43号”稻米再次获此殊荣。
近日,记者走进兴唐米业生产车间,机器轰鸣声震耳欲聋,每年收获的水稻将在车间经过初清、去石、磁选、谷糙分离、碾白、色选、抛光等22道工序后,才能变为消费者在市场上购买的成品大米。
“除生产大米外,我们近些年还曾研发了米线等深加工产品,目前正在实验阶段,相信不久将推向市场。”马建林谈道,从培育种植优质稻谷,到引进高端生产线,再到产品精细化,20年余来,兴唐米业走出了农业企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据了解,全市围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构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经营大户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转变的农业新型经营机制,培育了大米加工龙头企业32家,建设绿色有机稻米种植基地20个,兴唐米业、昊王米业等品牌入选首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入列“中国大米区域公用品牌宁夏大米核心企业”,宁夏大米被评为“中国十大好吃米饭”。
深加工 让银川大米墙内墙外两头香
大地为纸,禾苗为墨,蓝天白云下稻田画一望无垠。自6月1日宁夏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开园以来,无数游客纷至沓来,登上眺望塔,今年新绘制的巨幅龙图一览无余,令人赞叹。
稻田中,绿色、紫色、金色的禾苗与传统的打线插秧法相结合,勾勒出一组组造型独特、颜色鲜明的稻田画,让曾经静谧的稻田,变得鲜活可亲。园区一改过去稻田高低不平、田窄路窄的窘境,入目所及之处,稻田四四方方、如履平地,一条条田埂将其整齐分割,而竖立在田中的玻璃栈道则蜿蜒曲折,直通幽径。农旅融合,在这里写下生动的注脚。
作为我市农旅融合的特色风景,稻渔空间一改传统水稻种植产业的特性,将稻田画融入其中,既增强了观赏效果,也体现了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美好憧憬,每年都会吸引超过20万人次游客慕名前来观赏,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稻田、人与大地的关系。
无独有偶,同样看重农旅市场商机的还有兴唐米业,为了更好地展示水稻文化,企业于2021年投资建设稻米博物馆,集展览、科普、教育、交流、文创于一体,通过研究宁夏稻米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弘扬稻米文化,发展地方旅游经济,向公众普及稻米知识,开展农业科普、粮食安全实践教育,成为了当地文化旅游的“打卡地”。
在广袤的乡村,将农田变成公园的实践案例数不胜数,曾经亘古不变的乡村正在经历震荡蜕变,当前银川市紧抓农旅融合关键点,线上线下齐头并进,持续推进“园区变景区、产品变礼品、农房变客房”的休闲农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以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为主的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产业,勠力描摹着三产融合带来的最美风景。小小一粒稻种“催生”十里稻香,让水稻产业链稻香绵长,“稻”路悠远。
本报记者 梁小雨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