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新时代谱写兰台新篇章

——银川市推进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版次:1 作者:闫茜

馆藏档案700余全宗、5.8万余卷、200万余件,照片、音像、实物档案6.6万余件,资料7.9万余本(册),挖掘散存在社会上珍贵档案资料1万余份……

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是一项利国利民、惠及千秋万代的崇高事业。今年,银川市档案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根本遵循,用心谋好档案事、用力尽好档案责、用情做好档案人,全面记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建设生动实践,自觉守护银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记忆。

强化担当

扛牢党管档案主体责任

建立档案局馆长联席会议机制、将档案工作纳入全市年度效能目标考核、建立全市档案人才共享机制、深化档案工作宣传内涵、开展档案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

一直以来,全市档案系统把旗帜鲜明讲政治的要求贯穿档案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坚持完善市委领导、档案部门归口负责、各单位共同参与的档案工作体制机制,切实做到工作一盘棋、分工不分家,上下贯通、互动共进,全力推动我市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

档案人才是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今年以来,市档案局充分发挥国家档案系统“三支人才队伍”示范引领作用,举办“档案骨干人才培训班”,打造“凤城兰台讲堂”,动态吸纳档案系统业务骨干和年轻后备干部,组建课题组,通过集体备课、公开说课、现场教学等形式,打造档案业务精品课程,锻造档案系统政治素质过硬、业务精湛、作风一流的兰台骨干。

随着档案人才梯队培养体系不断完善,我市档案普法及宣传工作开启新篇章。市档案局严格执行档案执法监督检查,探索建立区市联合、市县协同、部门参与的执法检查工作机制,在机关、企业、学校、农村、社区,经常能看到银川市档案系统工作人员普法的身影。今年,在“6·9国际档案日”宣传活动期间,我市推出银川市离退休老干部及抗美援朝老兵口述档案直播活动,4名不同历史时期的亲历者回忆往事,讲述城市记忆,直播吸引1.6万人次收看,点赞量达5.9万人次。此外,微博@银川档案方志、微信公众号“银川记忆”、抖音账号“银川市档案馆”等政务新媒体,传播覆盖面和影响力越来越广,不仅形成了舆论宣传合力,也构建起联动宣传新格局。

蓄势赋能

筑牢档案业务发展根基

翻开一卷卷尘封的档案资料和历史照片,一个个值得铭记的历史瞬间和岁月变迁浮现在眼前。档案,就是历史发展最好的见证者。

档案资源是开展档案工作的基础。加强档案资源建设,建立齐全完整、丰富多样的档案资源体系是档案工作“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银川市档案工作聚焦“国之大者”,扎实开展“两类档案”归集攻坚行动,收集整理13万余件并全部入馆。通过全市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重大工程档案征集提前介入机制,市档案馆全面记录留存新时代银川新发展新成就。

档案不单单是时代的记录者,也可以“变身”历史和文化的宣讲者。银川市档案系统充分盘活资源,通过“档案见证+”的方式,让岁月深处的历史“活”了起来,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等重大节点,举办了《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光影中国银川记忆》等各类展陈百余场次,《西部岁月—知青篇》获自治区第九届文学艺术影视类一等奖,切实用档案资源讲好党的历史和银川故事。

另外,全市档案系统还充分发掘档案成果作用,拓展并强化档案社会教育功能,创建凤城红色中队校外实践基地,借助全市4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后独立或联合办展77场次,共展出照片1600张,文献资料400余本。围绕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档案资源信息优势,强化资政服务,编印地方年鉴、扶贫志等史料书籍,有效发挥智囊作用。

守正创新

推动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

在银川市档案馆,“数字化”频频出现。内部局域网、政务网、互联网协同的三网体系,能够满足档案的接收、管理、保存、利用等多需求的档案管理系统;针对劳动调配、知青安置档案等查档需求较大的民生档案优先进行数字化,形成了20多个涉及民生的专题数据库……这些不仅是银川市在档案信息化建设领域深耕不辍、躬身精垦的有力见证,也是其走向依法治理、走向开放、走向现代化的“门面担当”。

以银川市数字档案馆建设为示范引领,各县(市)区也加快数字档案馆、数字档案室建设步伐,我市全面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档案数字化,率先在全区实现电子文件在线归档。积极创建全国西部重要档案数据异地备份中心,全国32个市、县档案数字资源在银川异地备份。

同时,积极推动馆际共享平台创新应用,突破民生档案“异地查询,跨馆服务”,打破查档地域、部门间限制,实现民生档案数字资源共享。“目前,我们提供延时查档、预约查档等便民服务,累计接待查档3.5万余人次,利用档案资料7.5万余件。稳步推进开放档案全文在线查阅,启动黄河流域档案资源共享机制,与黄河流域城市签订《档案馆战略合作协议》《民生档案利用服务协议》,推动‘一网查档、电子出证’网上办理,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银川市档案馆相关负责人介绍。

本报记者 闫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