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智慧水务”建设提升治水管水质效
“智慧防汛”迭代升级
版次:3 作者:吴春霖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智慧水务正在成为水利事业发展的新方向。近年来,银川市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以“四水四定”试点市建设为契机,依托现代化数字网络技术,紧紧围绕强化河湖管护能力、改善水生态环境等方面高标准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软硬”结合、“建管”并重,大力推动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
三位一体数字治水创新体系基本建立
银川因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针对水资源约束趋紧、管理粗放、效益不高、服务不均等问题,银川对标高质量发展,全面贯彻数字中国发展部署和自治区网络强区安排,积极运用数字手段驱动水利发展。
2019年7月,自治区水利厅、银川市人民政府与清华大学成立了清华大学-宁夏银川水联网数字治水联合研究院和宁夏银川数字治水产业园,大力开展城乡供水、数字灌区等水联网数字治水试验,“研究院+试验区+产业园”三位一体的数字治水创新体系基本建立。截至目前,贺兰山苏峪口沟暴雨洪水短临预报已进入调试阶段,一批重点研发项目正在抓紧推进。
2021年,自治区工信厅出台促进数字治水产业培育意见,打造宁夏银川数字治水产业园,推动治水领域数字流、资金流、产品流“三流合一”。3年来,已有包括阿里云、宁波水表等在内的近60家企业入驻宁夏银川数字治水产业园,专注数字治水创新,累计完成产值7亿余元,产业聚集效应初显。
落户宁夏银川数字治水产业园的宁夏潞碧垦自动化灌溉设备有限公司是一家中澳合资企业,其生产的测控一体化设备填补了我国在灌区测控一体化方面的技术空白。该公司生产的测控一体化设备测控精度达到95%以上,供电方式为太阳能供电,还可远程操控,可以满足大中小型灌区节水改造、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等工作的要求,将为宁夏乃至全国的现代化生态灌区建设及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提供有力的软硬件支撑。
水利管理由“人管”向“技管”迈进
宁夏引黄灌区总灌溉面积超1000万亩,迫切需要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和自动化技术手段提升灌区管理能力和水平。2017年,宁夏率先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生态灌区的构想,并将贺兰县列为试点。
站在贺兰县水务局现代化生态灌区总控中心大屏幕前,区域灌溉状况一目了然。贺兰县水务局局长许晖告诉记者, 近年来,贺兰县奋力打造现代化生态灌区,推进贺兰县水利事业转型升级,为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资源支撑。
“我们以平台建设为载体提升服务水平,利用已建成的县乡两级农业灌溉管控平台,对全渠道农业灌溉控制设备实施监管,对各用水设施取水情况进行在线监测,并进行大数据分析,为全县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实现数字治水、节水增效,助推现代农业发展。”许晖介绍,贺兰县累计安装测控闸门1000多套,建设了县级总控中心,惠农渠、汉延渠、唐徕渠、西干渠分控中心,县境内干渠直开口实现了自动化测控全覆盖,田间支斗渠测控改造覆盖率已达31%,涉及灌溉面积22.28万亩。贺兰县还通过建设地下水管控平台,实现地下水用水计量的智能化、规范化,切实提高水资源监管能力。
银川市水务局水资源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建设全区首个要素齐全、技术先进的市级监管平台,我市启动实施了市辖三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监管平台和贺兰山东麓银川段防洪安全监测体系建设等信息化项目,加快推动水资源监管、河湖管控、防汛抗旱领域前端物联网感知体系建设,累计布设测控一体化闸门、流量计、水位计、摄像头等各类物联网感知设备近万个。同时着力搭建西北首个水资源取用全要素、全过程、全链条监管平台,推动水利管理工作由“人管”向“技管”迈进,不断提升水利工作信息化、数字化和智慧化水平。
针对长期以来自备井在线监测计量率低、出入境流量底数不清、地下水位监测能力缺失等短板弱项,市水务局通过安装自备井在线监测流量计、出入境断面流量计、地下水水位计、灌区测控一体化闸门和超声波流量计等物联网设备,实现了市辖三区水资源感知设备全覆盖和两县一市自备井在线监测流量计全覆盖,为水资源的信息化监管补齐了“千里眼”和“顺风耳”。
此外,市水务局还通过建设完善地下水位监测站网、农业地下水取水监测站网、企业地下水取水监测站网、灌区监测站网、河湖生态补水监测站网、出入境流量监测站网,根据水量分配、生态流量管控和地下水超采治理等业务需求,进一步增加站点密度和监测指标,提高监测频次和传输能力。
“智慧防汛”迭代升级
近年来,我市依托市应急指挥调度中心“应急大脑”,借助无人机巡查、铁塔公司“高空卫士”、公安部门“雪亮工程”、水务部门山洪监测预警系统等信息化技防手段,加快接入贺兰山沿线重点泄洪沟道和拦洪库、三区下穿隧道、地下通道等监测视频链路,完善全市防洪排涝指挥调度“一张图”、应急资源管理“一张网”,推动“智慧防汛”实现1.0版到2.0版的升级。尤其是全市防洪排涝指挥调度“一张图”,在2022年汛期6轮强降雨引发的4次城市内涝、5次山洪灾害应对处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0年,我市在全区率先开发了防洪排涝指挥调度“一张图”。该图基于银川市“导、拦、蓄、滞、泄”防洪排涝体系,外联199路视频监控链路,实现了城区易涝积水点、低洼积水小区、山洪灾害危险区等的线上巡查,内嵌应急物资装备、抢险救援队伍、防汛应急专家、转移避难场所、重点防护目标、重大危险源、医疗卫生单位等数据资源,一旦发生洪涝灾害,可综合运用无人机巡查、“高空卫士”等信息化技防手段,第一时间获取现场信息,及时提供科学、高效、精准的调度指挥依据。
据银川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城市内涝为例,接到市政管理部门监测预警后,系统会自动分析、定点上图,通过视频巡查功能,实现在指挥中心即可查看积水点实时情况,并掌握“四个一”包抓责任人信息、先期处置辖区救援队伍及物资信息等。同时,系统还能以积水点为中心,对周边抢险救援物资、队伍、医疗等资源进行分析和调度,最终实现强降雨应对处置过程“预警响应到位、上下联动到位、应急处置到位、指挥调度到位”。
“数字治水,旨在通过数字方式探索系统治水的新路径,着力构建多元共治的治水体系,推动水治理的管理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银川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将积极践行水利部关于数字孪生流域、水利“四预”业务应用的工作要求,完成大坝安全监测,制定银川市水利数字孪生平台建设方案、泄洪闸电动化改造方案,持续谋划水利信息化监测、管理项目,有效探索实践数字治水新模式,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本报记者 吴春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