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公园里的湖泊故事
版次:06 作者:李振文
园因水婀娜,湖为园点睛。夏日时节,银川市中山公园内的连绵碧水,美丽灵动。岸边垂柳依依,湖中荷开正盛,水域上的拱桥如玉带般点缀其间。在湖畔木栈道上,游人凭栏看水,或观景或留影,一派惬意悠然。
作为“宁夏现代园林第一园”,中山公园自1929年建园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园中湖泊的变迁与故事,说来自然丰富而绵长。
“系古迹之延续”
中山公园内湖泊的名称经历过一些变化。出版于1994年的《银川中山公园志》里,对这片连绵水域的称呼主要有两种:其一,统称为银湖,然后根据方位,又分为“东银湖”(红星桥以东)、“中银湖”(红星桥以西)以及“南银湖”(玉带桥以南,又称方湖)。其二,依据以上方位,分别称为银湖、中湖、荷花湖。现今,中山公园内的“公园平面示意图”中,沿用了第二种称呼方式。
万物皆有来历。中山公园内的湖泊早年因何形成、有何景况?编著《银川中山公园志》的黄多荣先生曾进行考证,认为这片水域“系古迹之延续”。
黄多荣在《银川中山公园志》中提到,据长者言,中山公园之银湖前身的“芦苇坑”,为西夏时期避暑宫人工湖。明清时期水草很丰富,此处又为明朝巡抚杨守礼的“马营”和清朝绿营兵牧马之地。“据《朔方道志》,振武门内有西夏时期避暑宫的记载,公园之银湖可能系避暑宫人工湖的遗址。1954年,在修芦花桥时,还挖出残存口径约85厘米的红漆宫柱。”
昔日的“芦苇塘”
前文中,提到银湖前身“芦苇坑”,为何会有此称呼?在《银川中山公园志》中收录的“1946年中山公园平面略图”中可以一窥端倪。
此图显示,如今中山公园内湖泊湿地的范围在当时便基本形成,只是在轮廓上有些差别,盖因之后陆续改造、拓挖。引人注意的是,如今的中湖与银湖,在当时均被标注为“芦苇塘”。如今的荷花湖处,则标注为“银湖”。其中,东部的芦苇塘(今银湖),更与园墙之外一处硕大“外湖”相连。
被称为“外湖”的水域,自然是与中山公园内的湖泊相对应而称,今已无存。在1936年的“宁夏省会图”中,还可以看到它的轮廓全貌,其面积数倍于被纳入中山公园内的湖泊湿地——西自公园东围墙外侧(今银湖巷)起,东至今和平苑旁新村巷一线,北至原银川城北城墙内侧(今北京路南侧一线),向南则直抵今湖滨路一线。事实上,这片已经消失的“外湖”,也是湖滨路得名的由来。
家住银湖巷的张先生回忆,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这一带还是连绵的湖水。当时还不叫银湖巷的小路,只是一条从两湖之间穿过的简陋土径,在行至今巷内的银川市中房热力公司附近时,有一道拱形小桥,跨过两湖之间连通的水道。
湖泊的变迁
老地图中的信息,在历史资料与相关考证中也可以得到印证。
《银川中山公园志》中收录的一张摄于1958年的照片显示,开辟前的东银湖(即今日所称银湖),大部分被芦苇覆盖,与当时银川地区普遍存在的“芦苇湖”几无二致。
据黄多荣先生考证:“《宁夏遒轩录》载,中山公园银湖系1933年由南园路北侧处芦苇坑扩建而成,开初为养鱼池,1935年开始开展游船活动,设有一只游艇,两只木船。1940年在银湖东南侧建水榭一处,银湖北侧是芦苇塘,在苇塘的东面也是一个芦苇坑,在公园未建时有两座木桥连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山公园内湖泊湿地的维护与治理,迎来了全新阶段。
《银川中山公园志》记载:1955年,中、东苇塘以水泥桥连接,取名红星桥。1957年,将方湖(今荷花湖)重新扩建,湖东岸向西后缩4米,湖西岸向西扩了3米。1959年,中苇塘被人工辟为游览湖。1960年,东苇塘也修成人工湖,工程至1962年完工。“从此,这三湖统称为银湖。”
风光旖旎,底蕴深厚
中山公园内的湖水是园林景观的点睛之笔,且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底蕴。
银湖的碧水之中,有寓意深刻的烈士亭岛,以曲桥与陆地相连;经烈士亭岛再转折向南,经桥可通往保存有珍贵明代古钟的鸣钟亭。
红星桥之西的中湖,水面同样开阔,其间的湖心岛为1959年挖中湖之土堆成。早先,该岛以水泥小桥与陆地相连;2000年时,改为铁索桥,长约20米;2022年铁索桥拆除后,这里又建起一座风雨桥,有桥顶,有长廊,且仿古风格正好与湖心岛上的仿古亭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荷花湖水域面积相对较小。湖如其名,荷花是最大的特色。中山公园的湖泊中种植荷花由来已久,《银川中山公园志》中记载:1962年,中湖种荷花,故中湖又称荷花湖。1978年,清理中湖后,于1980年将荷花种于方湖(即今荷花湖),而中湖、东湖(今银湖)均为游船专用湖。
盛夏时节,中山公园连绵的湖水旁,游人络绎不绝,或惬意观景,或悠闲散步。微风吹过,碧水泛起涟漪,仿佛诉说着它一路走来的故事。
本报记者 李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