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东麓防洪治理工程就地取材变废为宝
版次:2 作者:吴春霖
占地方的大石头用来砌坝护坡,随处可见的小石头成了泄洪沟既美观又牢固的格宾护脚……走进贺兰山东麓防洪治理工程2024年度银川片区(第一批)建设项目(贺兰治理区)五标段插旗口3号沟施工现场,一堆堆看似无用的石头,摇身一变为贺兰山东麓防洪治理工程打造了“微景观”和“顶梁柱”。
贺兰山东麓防洪治理工程2024年度银川片区(第一批)建设项目(贺兰治理区)五标段承担着泄洪、防洪责任,是这一方百姓的安全屏障。自项目筹备阶段起,建设者们统筹规划、科学施工,确保工程以最快、最优的状态承担起沿线防洪泄洪职能。但由于施工现场的石料多、范围广,为工程进度带来了一定阻碍。
“按照正常的建设步骤,我们要先将这些石料运出施工区,再进行下一步环节,不但要多付出一些运费,还会延长工期。”贺兰山东麓防洪治理工程项目组组长陈文婷说。为不影响工期,节约成本,工程的管理、设计、监理及施工各方经过充分讨论,决定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将现场的石料充分利用起来。
“施工现场的石头大小不一,我们根据工程建设的石料使用标准进行分筛后,采取灌砌石的砌筑方式,先砌面石,再砌腹石,错缝砌筑,石料摆好后灌砼、振捣依次循环施工,保证坝面牢固。”陈文婷告诉记者,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解决了现场石料多、运费高的问题,还节省了原本需要购买石料的费用,实现了降本增效。
“粗略估算,仅五标段插旗口3号沟的就地取材,不仅节省费用27万元左右,还达到了质量与美观的双重功效。”陈文婷介绍,该模式正在进行实践和考察,待工艺成熟后,将用于整个工程建设。
贺兰山东麓防洪治理工程作为国债项目,无论是在质量、安全还是进度方面都备受关注。自开工建设以来,建设者们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开拓创新、保质保量的建设之路。
本报记者 吴春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