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豆腐文化馆
追寻历史的痕迹
版次:6 作者:王敏
豆腐文化馆。
豆腐体验馆。
你逛过以豆腐为主题的“豆腐文化馆”吗?在吴忠市青铜峡市就有这样一处展馆。这里布置了栩栩如生的劳作塑像,馆内还展示了历朝历代的豆腐故事,生动地向人们介绍了中国的豆腐文化。
小小豆腐,这么有文化
走进位于青铜峡市的宁夏兴豆缘豆制品有限公司二楼,令人好奇的豆腐文化馆就在其中。
初进馆内,首先看到的是一面写满了和豆腐有关的诗词的墙壁,上面还有“名人与豆腐”的故事,苏东坡、朱元璋、康熙、乾隆……这些著名历史人物都和豆腐有着不解之缘。越往里走,更多和豆腐有关的文化脉络、历史故事引人驻足,在讲解员的介绍中,参观者仿佛体验了一场穿越之旅,共同探寻有趣的中国豆腐文化。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是豆腐的发源地;我们的祖先发明了豆腐,古称“福黎”;豆腐有南豆腐和北豆腐之分,主要区别在于点石膏或点卤的多少;豆腐的名称繁多,有大素菜、小宰羊、王粮、水欢、水板、白字田、白麻肉、佗合、软玉、盐酪等几十个名称……这些有趣的知识让平常的豆腐变得不再普通。许多参观的人纷纷发出感叹,没想到小小的豆腐竟然这么“有文化”。
“豆腐的发明,也很有意思。”讲解员介绍,据传,豆腐始创于我国西汉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豆腐的制作技术和食用方法,在我国古书中均有记载。据《坚瓠集》载: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汉高祖刘邦的孙子)首创,他在淮南时,派人从八公山取“白眼泉水”研制而成,有诗为证:“雪白方田似水晶,泡磨滤煮点浆成。佳肴老幼皆欢喜,源始八公山下羹。”
宁夏豆腐的历史,得从元代说起
“此馆占地近2000平方米,目前是青铜峡市青少年校外科普教育实践基地。通过这一窗口,向大家展示豆腐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其源远流长,这是我建设‘豆腐文化馆’的初心。”宁夏兴豆缘豆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保平介绍道。
值得一提的是,在馆内,可以直接透过玻璃看到宁夏兴豆缘豆制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忙碌的时候,有50多名工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完成每一道工序,选豆、清洗、浸泡、磨浆、煮浆、点浆上脑、压榨……每一道环节都井然有序,不仅包含传统技艺,又在制作过程中融入现代加工技术。
能在家门口集中了解中国豆腐文化,对于许多喜欢吃豆腐的宁夏人来说是一份意外的惊喜。在馆内,还专门介绍了宁夏豆腐的历史文化,更是让人们爱上了“宁夏豆腐”。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豆腐主要集中在安徽、河南、山东的部分地区,之后才随掌握制作技艺的人迁移传入周边地区。到唐宋时期,豆腐进入“流量”增长时代,相关记载越来越多,传播范围也逐渐扩大,东至华东地区,北到华北地区,南至两广甚至川滇藏地区。进入元明清时期,迎来全盛时刻的豆腐传入东北、西北地区,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当地的饮食文化。宁夏的豆腐作坊应该是从元代开始出现,并在之后的历史阶段逐步发展起来。
银川的老豆腐
“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家里也常吃豆腐,煮面条、炒菜都要有豆腐。”参观过“豆腐文化馆”的作家阿尔感慨道,自己最喜欢吃的就是母亲做的小葱拌豆腐,把豆腐和小葱用香油和少量的盐拌好,简简单单的一道菜却是夏日里的好滋味。还有蒸豆腐,用辣椒油、醋水等蘸着吃,一口一口根本停不下来。
阿尔回忆,小时候常见豆腐作坊,那时候总想看看豆腐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但磨豆腐的人总“半夜开工”,没机会一睹其中奥秘。“民间有句老话,‘人生有三苦,打铁、撑船、磨豆腐’,可见自古以来,手工磨豆腐都是一份苦职业。半夜磨好了,天一亮,吆喝声响起,就是要开始卖新鲜的豆腐了。”
如今不同的豆腐品牌虽然琳琅满目,但仍然会有很多人习惯寻找藏在城市里的老豆腐作坊买豆腐。阿尔介绍说,“比如做通贵老豆腐最有名的是段家父子,他们曾经在北环蔬菜果品综合批发市场中卖豆腐。在金凤区庆丰街便民早市,有一位63岁的老奶奶做卤水豆腐已经30多年了,什么时候去,都有人向她买豆腐。”
离开了“豆腐文化馆”,豆腐也在寻常百姓家有文化、有滋味地存在着,这就是它留给人们的印象。
本报记者 王敏/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