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包肉办公室”,为何办、怎么办

版次:5 作者:刘薇 周志翔 吴戈

世界锅包肉大赛落幕之际,吉林省吉林市透出消息,称拟组建餐饮名品推广办公室暨锅包肉办公室,于是,热搜话题又多了一个,而网友多是质疑。针对舆论关切,7月3日,吉林市商务局表示,锅包肉办公室由该局依托吉林市餐饮协会成立,没增编制,增的是服务——旨在专注于锅包肉的推广与传播工作,诚挚邀请优秀的美食博主、网络达人加入,共同助力锅包肉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专门为一道美食挂牌,是不是真有必要?”的争论,各人自有结论。而成立锅包肉办公室的真正重点所在——推广与传播,或许借由此次热议取得了一些成效,这也引发了更多关于城市形象塑造与地方产业发展的思考。吉林已经打出了他们的第一张牌,今后的工作重心也逐渐显现。

观点①要有“好事不怕宣”的劲儿

相比一些地方怕出舆情而沉默至上,吉林市的态度堪称积极。事实上,“只做不说”是某个发展阶段产生的一种谦逊务实工作之风,但放诸需要借力网络传播途径“出圈”、推广宣传地方资源禀赋与产业产品的当下则未必适合,且绝不能用“不说不错、不做不错”来替换概念,遮掩某些惰政思维。

成立锅包肉办公室的初衷没错,且有很多成功例子在先,例如早于1997年成立的沙县“小吃办”、菏泽的“牡丹办”等等,皆是地方品牌“走出去”的有力推手。

此外,舆论热议背后有个原因是一些地方出现过顶着“某某办”之名不作为甚至乱作为之象,有担忧和质疑不可怕,解释清楚就行,倘若由此罢手,实在对不起前前后后那么多的协调统筹、安排落实。相信吉林市此举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将世界锅包肉大赛前后吉林市采取的各类举措连贯起来看,也非朝夕之间仓促而行,那还怕什么呢?

不但不必怕,关于锅包肉办公室这张牌,吉林市甚至完全可以去掉冗长的“餐饮名品推广办公室”前缀,让它的名称叫出来更顺溜,让这张牌打出来的声响更清脆。说实在的,人们称它“锅包肉办”,竟还有那么一丝可爱。如今这个时代,很多城市以需定供,早就抓住了自己的主要客群,在传播路径与方式愈发多元的背景下,好不容易创建的城市名片,又何必刻意板正呢?萌一点亦无妨。

观点② 文旅推广需要顶层推动

从锅包肉入手,是吉林市推动文旅产业再进一步的具体举措。而想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得顶层推动,提早部署,这样各方才有更足的底气、更大的信心持续推进。

美食推广是文旅宣介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文旅宣介既要形成合力亦要各部门各自击破,但最重要的是来自顶层的决心和推动。组建办公室意味着吉林市将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负责锅包肉等地方特色美食的推广与传播,这实际上是在构建一种工作机制,由此聚合要素、畅通执行、更大力度推广,这也有助于将锅包肉这一东北特色美食推向更广阔的舞台,提升其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在顶层的努力推动设置下,锅包肉办公室可以整合吉林市内的美食资源,包括优秀的厨师、餐饮企业、美食博主等,共同为提升锅包肉的知名度、美誉度贡献力量。

发展文旅产业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交通、商务、文旅等部门紧密配合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锅包肉作为吉林市的特色美食之一,其知名度的提升将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品尝,从而带动吉林市的旅游业发展。同时,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更深入地了解吉林市的地方文化和风土人情,从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观点③ 关键还在于后续“怎么办”

吉林市餐饮名品推广办公室(锅包肉办公室)的成立,推广地方美食、吸引游客是一个目的。将眼光放长远,如果能把影响力扩大,则可以助力以锅包肉为代表的食品产业链实现升级。

锅包肉办公室的成立,有望推动吉林市在锅包肉制作标准、食材选择、烹饪技艺等方面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从而提升锅包肉的整体品质和市场竞争力。锅包肉是东北特色菜,非吉林专属。但吉林市如果能拿出标准,或者抢先确立这道菜品的制作标准,那以后消费者提到锅包肉,首先会想到吉林。短期来看,通过世界锅包肉大赛,已经让吉林出品的锅包肉火到了韩国,成功吸引了国外游客的眼球。这样的行动可谓立竿见影。

在推广锅包肉的过程中,这个办公室还可以鼓励和支持餐饮企业和厨师进行创新研发,推出更多符合现代人口味和饮食习惯的锅包肉新品,满足市场的多元化需求。更重要一点在于,将这道美食推广到更广阔的地域,这涉及到食材的选用、制作的流程,这些都要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更新迭代。

有人说“锅包肉配不配拥有办公室,还要看吉林市接下来如何办、办得如何”。确实如此,对于产业基础薄弱、存在感不强的地方来说,以自己独特的味道突围并非易事。借力网络传播途径出圈,于地方相关产业发展来讲应是相互影响、双向促进,只有认认真真研究如何办、怎么办,才能进而把流量变留量。

刘薇 周志翔 吴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