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连湖
水意美景的“失而复得”
版次:7 作者:李振文
夏日的七子连湖,荷花盛开。
水域广阔的七子连湖。
七子连湖是昔日银川“七十二连湖”盛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如今银川市区南部最大的一处湖泊湿地。经历过湖面萎缩甚至大部分“消失”,本世纪初开始,在不断推进的保护与建设中,又逐步恢复水波浩渺。一处美丽湖泊“失而复得”的历程,也是生态文明理念在银川人心中一步步深植的见证。
重塑“塞上湖城”
走过漫长时光的七子连湖,经历过水波浩渺的盛况,也经历过萎缩或化身沼泽的低迷。
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受农业开发、城市建设等因素影响,曾有“七十二连湖”盛况的银川,至本世纪初城区内外面积达1000亩左右的天然湖泊只剩十来个,而且彼此相隔甚远,水源枯竭,生态退化,曾经的湖泊群日渐萎缩。
随着发展理念的转变,本世纪初以来,银川以重塑“塞上湖城”为目标,致力寻找湖城“失而复得”的途径,逐渐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2001年,银川市委、市政府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银川要实现“城在湖中,湖在城中”,建设具有塞上江南特色的园林城市的总体目标,作出了恢复、保护和建设湖泊湿地,打造“塞上湖城”,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部署。2002年,银川市实施了32处湖泊、沼泽湿地保护工程,保护与恢复湿地面积12000公顷,新增湿地面积2261公顷。当时的七子连湖,也在其中。
曾是两处湖泊
彼时的七子连湖,还不是今日模样。当时的七子连湖在高桥村湿地基础上开挖修复而成,湖域仅限于今六盘山路以北一隅。
在一份1982年的永宁县望远人民公社(望远镇前身)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以六盘山路为参照,路北的湖标注着“七十二连湖”,路南则为“张仁湖”。两湖面积,几乎占去当时高桥大队(原永宁县望远镇高桥村前身)地域的三分之一多。
在2013年的《银川市区标准地名图》里,今天的七子连湖,也还是两个湖泊,六盘山路以北为“七子连湖”,以南则为“关湖”。换言之,若把今天的七子连湖形状比作“C”形玉龙,那当年在高桥村湿地开挖修复的“七子连湖”,还只是C形上端的一段龙首,将C形真正连通的是随后实施的多项保护与恢复工程。
不断推进的保护与建设
据相关文件记载,2008年至2012年,银川市对七子连湖南湖、北湖实施了水系连通、水域扩挖、岛屿营造、栖息地恢复等多项保护与恢复工程,增加了七子连湖的水域面积,湿地退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湿地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越来越多的鸟类在此栖息繁衍,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初见成效。
2013年至2015年,银川市林草和园林管理局根据七子连湖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组织实施了七子连湖湿地公园一期景观绿化工程,主要建设内容有绿化土方填垫、水系开挖、灌溉设施、绿化种植及养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建设面积195.93公顷,其中绿化建设面积86.71公顷。一期工程的实施,提升了湿地公园北湖的生态景观,增加了七子连湖的水域面积和蓄水量,湿地生物多样性逐渐丰富。
2018年,在七子连湖湿地公园一期工程建设的基础上,二期项目拉开帷幕,实施了包括道路、景观绿化及配套建设等项目。通过项目建设,在充分利用七子连湖水系两岸丰富的水系、湿地、绿地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合理规划布局,形成稳定健康的水环境和景观优美的湿地公园,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观光游览场所。
水意盎然的生态画卷
不只湖泊湿地本身,在不断发展完善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中,七子连湖周边相关设施与交通等也经历了巨大的变迁与进步。
2012年,当时东、西两端还分别为丽景街和亲水大街的六盘山路,全段实现建成贯通,跨越七子连湖的景观大桥——七子湖桥,也在这一时段落成。这座造型优美、气势雄伟的桥梁,长228米,宽48米,七孔一联布置,从七子连湖的连绵碧波上横贯而过,完美融于周边的湿地美景之中,成为银川城南一处地标性建筑。
在持续不断地建设与保护中,如今的七子连湖碧波荡漾、风光旖旎。湿地公园内的陆生植物以柳树、杨树、紫穗槐、柽柳为主,水生植物以芦苇、香蒲群落为主,常见有苍鹭、䴙䴘、雁鸭类等候鸟在此栖息繁殖。
如今的七子连湖湿地公园碧波荡漾,岸绿景美,宽阔的水面波平如镜,像一块碧玉一样镶嵌在大地上,是银川城南最亮丽的风景线。围绕着七子连湖,已有包括鲁银·城市公元、中海国际、碧桂园翡翠湾等现代化的小区傍湖而居,居住在此的百姓畅享高颜值“生态福利”。
作为银川市生态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的七子连湖与这片土地上的其他湖泊湿地,通过典农河等河渠沟道连通交融,在银川交织出一幅水意盎然的生态画卷。昔日连湖绵延,今日大美湖城。
策划:李建宁 李振文 陈玲
本期执行:李振文
本报记者 李振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