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关于日常之美的光阴志

——读《仪式:中国人的时间哲学》

版次:06 作者:邓勤

《仪式:中国人的时间哲学》

作者:周华诚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5月

本书讲述藏在中国二十四节气里的生活美学,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生活之美的追寻,又是对当下社会发展的珍贵记录。作者细心留意岁时变迁,与大地贴得更近,感知一地风物流传,草木盛萎,动物来去,风霜雨雪。文字活泼灵动,注重当下体验,令人深受感动。

“说个子来道个子,正月过年耍狮子,二月惊蛰抱蚕子……”这首流行于巴蜀地区的童谣,总结了当地民众的生活方式,蕴藏着当地民众的生活密码。对于笔者这种“四川土著”来说,此类童谣让人倍感亲切:当我们还在襁褓中时,母亲就哼着这样的童谣哄人入睡;及至长大成人,我们又把这样的童谣传递给孩子。在这种继承和发扬中,我们可以确认自己的身份与故乡,增强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一路走来,历经几千年的薪火相传,是什么力量把大家凝聚在一起?答案显而易见:靠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以民俗、戏曲、棋艺、茶道等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生命禀赋和生存耐性,是国人共有的精神家园。特别是民俗,你可以不懂戏曲、不会下棋,但是在除夕之夜,除非有特殊情况,难道不回家过年?离开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我们的精神将无所依归、无处安放。周华诚认为,在社会物质极大丰富、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当下,我们有必要把目光投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周华诚发现,许多与劳作相关的日常生活极具仪式性、审美性,那些与四时礼俗相关的活动,也富有生活的哲学和生命的智慧。作者指出,中国人度过时间的方式,多数是在劳作之中进行,而节气、节日是在生活的刻度上结绳记事。在今天重温节气、节日之美,是追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仪式:中国人的时间哲学》包括《节气风物之美》《岁时礼俗之美》两册,讲述藏在中国二十四节气和传统节日里的生活美学,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生活之美的追寻,又是对当下社会发展的珍贵记录。这是一部生活美学之书,全书有开阔的视野,写出了独家的记忆与体验。周华诚的散文往往以生活为切入点,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入的思考,展现出他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独特感悟,既具有生活的真实感,又富有诗意和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这是故乡的风景,也是我们向往已久的生活。本书堪称记忆中的“岁时广记”,文字里的“故乡时间”。以《获稻记》这篇散文为例,作者认为收稻子“颇不容易”。彼时,正是江南地区过去种双季稻的“双抢时节”,即抢收和抢种,抢的就是时间。对于农人来说,这是最考验体力和耐性的时候,需要长时间高强度劳动。割稻子、打稻子、晒稻子,每一样都马虎不得。收稻子时,稻叶会把肚皮划出一道道浅浅血痕,手臂也会痒几天。作者认为,“这样的痒,这样的挥汗如雨,是生命里珍贵的体验。人活着,不就是想千方百计地证明自己活着么。痒也好,痛也好,那就是活着。”

邓勤(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