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银川锔瓷往事
版次:06 作者:郑文著
1930~1934年间拍摄的银川地区锔瓷系列影像之一。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在古代,中国的瓷器通过丝绸之路传到全球各地,是当时的重要贸易品,搭建起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瓷器的发展经历了从新石器时代的粗糙陶器到近现代精美瓷器的演变,反映出中国瓷器制作工艺水平及人们对生活品质追求的不断提升。将泥土混合再经低温烧制,就是最初的陶器,随着制陶技术的创新与进步,工匠们开始探索更高温度的烧制方法,以期提高陶器的强度和耐用性。至汉代,当时的工匠通过改进原料配方和烧制技术,已能制出品质更为精良的青瓷。唐代时,工匠发现高岭土这种优质瓷土,并成功混合其他原料,创造出了白如玉、明如镜的瓷器。宋代则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黄金时期,在瓷器的造型、釉色和装饰上不断创新,集中涌现了汝窑、钧窑、官窑、定窑、哥窑等精品瓷器。宋代官窑瓷器,因卓越的审美风格与精湛的工艺水准而受到古今中外瓷器爱好者的极高评价。宋瓷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也为明清瓷器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明清,瓷器工艺进一步成熟,色泽更为丰富,装饰更为精细,于中国瓷器发展历史上,达到了又一次高峰。
我爷爷曾使用过的一组由晚清制瓷名家杨怡兴所制的醴陵窑钒红日用瓷,胎质细腻,绘画精湛,历经百年,光彩依旧。惟憾,其中大碟有冲(裂痕)。瓷器优美,但也易碎,这是瓷器使用传存过程中较为常见的问题。乾隆挚爱汝瓷,曾将珍藏的一件汝瓷交由著名瓷官唐英,令其督导修复。然斟酌再三,又怕修复不够完美,于是再书信一封令其别修了。足见珍视,也说明,即使精致的宋代汝瓷,也存在修复之可能。那么,民间使用的瓷器,一旦破损,又将如何呢?
旧时,民众生活艰辛,但有陶瓷破损,必求修复利用。其中若为边沿较厚的陶器,如水缸、菜坛等,银川地区通常使用蒜泥或石灰腻子黏接,再用竹箍或金属箍箍紧,晾干后便能继续使用。奶奶的一件陶制捣蒜容器,破损后用土法黏接,使用多年依然趁手。
至于瓷器,于普通人家更是精贵,如遇损坏,自然千方百计也要修复使用。于是,一种行当便应运而生——“锔瓷匠”。
所谓“锔瓷”,便是将破损瓷器,以形如订书钉一般的金属“锔子”加以固定而修复的技术,此为中国古老民间手艺。俗语“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便是该行当的生动写照。江西是中国瓷器之乡,昔日锔瓷技艺亦以江西工匠为代表,以匠心独具、手法精湛而著称。
旧时银川,未见专业锔瓷铺面存在的影像或记述,只有锔瓷匠随身携带装有“金刚钻”、锔子和腻子的包裹走街串巷的影像。锔瓷匠的主要工具,由钻体、钻杆、钻头和皮带弓组成,钻头为金刚石。
锔瓷第一步便是找碴、对缝,拼接之后判断是否能够修复或如何修复。第二步则是定位点记,根据瓷器的碎裂纹路甚至釉面纹饰,确定所用锔钉的数量和位置。曾见清瓷老修工艺,恰能于瓷器画面中枝叶处施钉,构思着实精妙,既期修复,亦求美观。
第三步为用金刚钻打孔。锔瓷匠用钻弓带动钻体往复旋转,在瓷器所标定的位置钻出小孔,且不能钻透,以保证瓷器内面平整。
本幅照片所呈现的,就是打孔环节。而这幅照片值得注意的还有:画面左侧堆积的疑似银川地区盘炕材料——炕面子,一种由泥土加小麦颖壳调和用模具定型后晒干制成的块状物。
第四步,便是用“锔子”将破损部位连接并紧固。“锔子”的大小,则根据器物的大小以及破损程度而定。“锔子”由金属制成,类似老式订书钉,长约1厘米,为两头尖、中间窄的菱形。将碎裂瓷片对齐后用“锔子”插进上一步骤打制的钻孔,使得碎裂瓷器结合并紧固,再以小锤敲击锔子使其平整。锔钉制作和镶嵌效果体现工匠的水平,也决定着锔补器皿的使用寿命。
第五步为补漏,就是镶嵌完成后,用腻子涂抹裂缝和钻孔,腻子通常由蛋清和瓷粉调和而成,以确保修补后不渗漏。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锔瓷工艺,早已淡出大家的日常生活,但并非完全消失,而是升华。现今收藏领域,依旧存在残损的瓷器,其中一些还会使用更为精湛的工艺修复。笔者曾见清早期德化窑精品壶的口沿缺损,工匠以银饰修补,完美切合而相得益彰,理念与技艺皆让人叹为观止。
郑文著/文 图片由郑文著独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