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电梯模式意义在哪儿
版次:04 作者:刘薇 皇甫世俊 周志翔
深圳罗湖一社区加装电梯,没让业主出一分钱,前期建设和后期维保费用皆由电梯公司全额承担。这事儿电梯公司能答应?也不是不行,建成使用,业主刷脸付费,每次掏0.2元至0.8元不等的使用费。这被称为“共享电梯”让大伙儿都很满意。
事情报道后冲上热搜。为什么有那么高关注度?因为需求仍在。不过,一片叫好声里,也有质疑:共享电梯靠谱吗?后期维保与服务如何保障、产权是否产生争议、费用会否波动……有此顾虑可以理解,但若因此而否定共享电梯模式未免有些武断。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取其长补其短才是回应电梯加装需求、提升老旧小区居住舒适度、完善城市更新体系、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之正解。
观点①需求面前,多一种选择很重要
加装电梯在老旧小区是一个挺有争议的话题,最大的阻碍是费用问题。共享电梯出现,打破了自筹资金之壁垒,让财力不是那么充足的小区业主有机会享受便利。
当然,我们首先要考虑的一定是如何满足需求,进而是如何做得更好。这两个层面的问题可以并行考虑,甚至前置,但绝不可因困难大而止步、废弃。深圳罗湖推出共享电梯,最大的意义正在于此,且具备可复制、推广之价值。
恰好这两天,本地有市民咨询加装电梯事宜,得知补贴政策已超过期效,加装一部电梯需三四十万元费用时,甚觉遗憾,“楼下邻居肯定不干,我也想打退堂鼓了……”各地经济发展程度不同,能给予的财力补贴和政策支持亦有差别,为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今年发布《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将住宅老旧电梯更新、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列入重点任务,提出“指导地方探索建立资金合理共担机制;对于公益性、准公益性市政基础设施设备更新,会同相关部门研究通过加大政府投入、依法依规拓展投融资渠道等方式,广泛筹集资金”。
“城,所以盛民也。”意思是民乃城之本。城市如此,城市更新亦如此,都是以人的“宜居”和“乐居”为旨归。当人们还有加装电梯的需求时,是关注且想办法解决,还是默不作声,给予公众的体验截然不同。所以,有了政策之顶层设计,关键问题是怎么干,怎么干好!
观点② 靠不靠谱,先看能否成功落地
加装电梯,这是一个困扰老旧小区居民的老问题。由于需求多样,不同楼层、不同群体的需求都要满足,这个设定直接决定了共享电梯落地的难度。但是我们从供给方看,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潜在市场,只要准入门槛跨过去了,灵活多样的盈利模式,就会让企业自己算好账的同时满足住户的需求。换句话说,老旧小区改造这样的基层工作,不妨让企业多参与进来。
目前,电梯的存量市场并不多,除了新建建筑之外,主要的市场就在老旧小区的维护和改造升级上。一栋楼,或者一个社区的需求,和一个街区、一个片区的需求规模是完全不同的,规模起来了,电梯生产维保企业才有足够的利润空间,进而有动力让共享电梯落户。如果我们能从更大的市场蛋糕上入手,把点对点的问题,变成点对面的解决方案,或许就能大幅压低成本,刺激企业的参与热情,用他们更为灵活的商业模式,服务住户。
而这个过程,考验的是基层治理的灵活度和掌控能力。需要更高层面的决策参与,为企业和住户提供更多的选择方案。这远比每一栋楼逐个推广要经济实惠得多。
观点③ 共享模式,可探索延展到更多领域
共享电梯为既有建筑加装电梯提供了一种新思路。这种共享模式跳脱出传统模式,引入第三方探索破解原有的困局,而这样的模式是否能够在其他公用事业领域施行,或者大范围推广,值得探索和观察。
既有建筑加装电梯的本质在让没有电梯的楼层居民用上电梯,但困扰其推广的原因,在于初始阶段的安装费用问题很难达成一致。由于居民年龄结构偏大、经济条件有限等原因,加装电梯往往面临资金筹集难、意见不统一等问题。共享电梯模式能够有效缓解这些问题,让居民以较低的成本享受到电梯带来的便利。更关键的是,这背后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按次收费的模式,让大家更容易接受。
共享电梯所呈现的共享思维与模式,包括其收费方式,也可以为解决更多领域难题提供新思路,例如不同建筑既有电梯收费、运营与维护等等。核心在于满足不同时间段和人群的需求,通过差异化收费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公共设施的服务水平和用户体验,增强公众满意度。
共享模式出现在交通出行、住宿、办公等领域已经为人所熟知。随着社会发展,个体诉求与公共利益有出入时,避免一刀切的做法,会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只有尊重各利益主体合理诉求,创造性解决问题,才能切实办好民生事宜、提升城市服务质效,而这样的共享模式或许会在今后出现在更多领域。
刘薇 皇甫世俊 周志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