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验室到生产线 银川畜牧养殖日益见“绿”

版次:1 作者:

气味难闻、环境脏乱……曾经的畜牧养殖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粗放型养殖让环境饱受污染之痛。如今,走进银川市各大养殖场,随处可见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处理设施,畜禽粪污通过资源化利用,让养殖区域变身“绿富美”。

废水变清水让产业增“绿意”

8月7日上午,宁夏塞上牧源牧业有限公司挤奶大厅里,2台各有80个站位的挤奶转盘上站满了奶牛,它们正在自动化设备的帮助下挤奶,工作人员则在大厅来回走动,不停用清水冲洗地面。整个挤奶大厅干净整洁、忙碌有序,十分现代化。

畜禽养殖废水主要由粪便冲洗水、酸碱废水和挤奶大厅喷淋水三种废水混合组成,混合后的污水不但氨氮浓度高、色度深且含有大量细菌,此外,其化学需氧量(COD)的排放量远高于工业生活污染废水排放量的综合,是一种较难处理的高浓度有机废水。要想达标排放或再次利用,必须进行有效处理。

“清洗地面和粪污的畜禽养殖废水将直接进入五级沉淀,然后通过污水处理站进行进一步处理。”在宁夏塞上牧源牧业有限公司经理马佳强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厂区的“神秘角落”——污水处理站。

走进污水处理站,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虽然处理的是畜禽粪污,但站内气味却不大。工作人员程昌举介绍,以前处理畜禽养殖废水,主要采用厌氧发酵工艺,但该工艺存在一定缺陷,处理后的污水悬浮物、氨氮等有机污染物浓度仍然较高,无法直接利用。

“去年起,我们开始应用水处理生物强化菌剂处理废水。这是一种具有改善水质、稳定水环境、抑制藻类、阻垢缓蚀等多种功能的复合微生物制剂。”程昌举介绍,该微生物来源于自然,能快速降解水体中的COD、氨氮、总磷等污染物,让处理后的废水达到安全排放标准。

在水处理生物强化菌剂的帮助下,宁夏塞上牧源牧业有限公司日可处理畜禽养殖废水约200立方米,处理后可达到农田灌溉排放标准。马佳强表示:“与传统处理方法相比,使用水处理生物强化菌剂处理废水,不仅可以节省成本,处理后的水企业自己就能消纳,可以用于园区绿化灌溉等,对土壤不产生二次危害。”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双向奔赴

水处理生物强化菌剂能在宁夏塞上牧源牧业有限公司落地见效,得益于科技创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双向奔赴。

记者从银川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针对银川市奶牛养殖企业污水处理投入成本高、污泥产生量多、能耗高、土壤二次危害等问题,我市实施了《奶牛场养殖污水生物处理技术集成示范》科技项目,筛选出宁夏塞上牧源牧业有限公司、宁夏泽瑞生态养殖牧业有限公司等2家示范企业进行试验。

据介绍,该项目依托现有工艺,开展养殖污水特异微生物强化菌剂、生物强化处理技术应用,构建奶牛养殖污水微生物强化处理技术模式。该技术的应用,与以往处理方式相比可实现污水处理减投25%以上,污泥产生量减少20%以上,能耗减少20%以上,成本降低15%以上。处理后的污水达到农田灌溉排放标准,养殖企业可自身消纳,对土壤不产生二次危害。

去年7月,该项目通过专家验收,业内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项目具有明显先进性和创新性,具有全面推广价值,已进入科技部火炬中心备录。

银川市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全市奶牛存栏30.1万头,肉牛、滩羊、生猪、家禽存栏量分别为17.6万头、94.7万只、11.1万头和163.1万只。银川市通过让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落地到“生产线”,使现代与传统交织下的银川畜牧业,走向崭新的发展阶段。

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前我市积极推广节水、节料等清洁养殖工艺,以及干清粪、微生物发酵等粪污处理技术和有机肥生产、施用等粪肥利用技术,实现源头减量、过程控制和末端利用,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全市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

多措并举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

畜牧养殖业中,畜禽粪便处理是另一大难题。作为我市畜禽养殖集中区,灵武市白土岗乡通过引进社会化服务企业,在畜禽粪便处置方面不断探索。

宁夏圣友德实业有限公司污粪处理车间里,从各大养殖场收集的畜禽粪便经过干湿分离、生物净化后,分离出再生水,再生水和处理后的有机肥混合后可用于白土岗乡海子井村的作物种植灌溉用水。曾经令人生厌的畜禽粪便,如今变身农业增产丰收的“金钥匙”。

圣友德安环部部长杨华介绍,目前企业每天能处理1000吨牛粪,同时铺设管道,把矿井水引到厂区,经过多层净化后形成再生水,每年可节约黄河灌溉用水90万立方米。

畜禽粪便通过无害化处理方式,实现了循环利用,有效解决了养殖基地企业发展过程中畜禽粪污环境污染难题,成为我市畜牧养殖业绿色循环发展的生动缩影。当前我市积极培育壮大粪污处理与粪肥还田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引导第三方机构、龙头企业开展养殖粪污收集运输、集中处理、科学利用等服务,发挥兴庆区骏华牧业、永宁县壹泰、灵武市圣友德有机肥加工厂引领作用,推广“分散收集、集中处理、综合利用”等统分结合处理模式。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有机肥加工处理厂16家,通过对动物粪便处理加工形成有机肥及农作物育苗基质,年处理能力达到142.1万吨,2023年实际处理粪污33.91万吨,占比23.9%。

此外,市农业农村局牵头,由市畜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联合宁夏农林科学院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组建起畜牧业粪污处理专家团,为推进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提供技术支持。近年来,专家团队通过加强粪污减量技术研究,强化污水处理技术创新,构建起还田安全监测评价体系,建立了固液气废弃物协同一体处理模式,加快推进我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本报记者 梁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