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开食堂 为构建社区服务体系提供新思路

版次:04 作者:刘薇

食堂不仅社区有,超市里也有。多个城市最近兴起“超市食堂”,一餐十几二十元,几十种菜品可选,有的是自助餐,有的还有糕点下午茶,晚上推出打折菜。

超市为什么开食堂?媒体报道从客流方面给出了理由——实体店经营压力大,要与电商竞争,还要面临实体店同质化问题,要获得更多客流,需有能增加顾客黏性的服务,而餐饮这种刚需性消费很适合引流。

目前看确实挺受欢迎,有超市反映不仅食品区餐饮销售额增长不少,其他区域零售额也在增长,足见延伸消费之效果。只是,商品销售终是取决于其本身性价比,食堂模式虽能引流,但超市要提升销售业绩,本质上还得加强商品研发与供应链体系建设。

说到供应链,武汉江北社区有家依托商超供应链的社区食堂,一到饭点就排长队。它的经营变革,正源于超市背后供应链的升级与优化。通过整合资源、优化采购渠道,超市食堂得以在保证食材新鲜与品质的同时,有效控制成本,进而确保价格亲民。

借供应链之变,“食堂风”从大型商超吹到了社区,是个好消息。社区食堂兴起后满足了一部分需求,但还远远不够,需要更多市场力量参与,借以摆脱对公共资金的依赖,从成本和规模效应上为构建社区服务体系、完善助餐网络提供新的思路。

超市加入可谓顺势而为,它的某些经营管理理念,可为社区食堂后续发展提供借鉴。比如上述武汉江北社区食堂,优化采购渠道之余,这个超市还用上了大数据,通过分析顾客行为来调整菜品结构与口味,在个性化需求满足上又进了一步。

政策层面,今年7月,商务部等13部门制定《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其中提到“探索发展社区食堂,建立老年人助餐服务网络”。在有形之手调控下,平价社区食堂建设无疑是零售行业新风口。无论超市+食堂,还是其他多元模式,走稳“便民”这条正道,未来必将多赢。

刘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