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环故道

版次:6 作者:郑文著

1936年5月26日拍摄的惠安堡。

惠安堡通往石沟驿的道路。

近读珍贵的道路交通领域古籍——明末刊本《石渠阁精订天涯不问》,其中包含《北京至陕西宁夏路》,也就是明代自北京过西安府经灵州(此书成于明末,而宣德时期灵州已迁至如今的灵武。笔者注)至宁夏镇城(今银川)的沿线驿站及里程记述。

由西安经灵州(此为古灵州,今吴忠市。笔者注)通往西域的官道,为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至少在唐代大中年间既已形成。而彼时之灵州,军事及地理意义皆重,因此必然成为这条交通要道上的重要节点。该线路具体走向为:自长安经邠州(陕西彬州市)、宁州(甘肃宁县)、庆州(甘肃庆阳)、方渠(甘肃环县)至灵州后,继而过黄河由中卫或银川通往河西走廊。至明代,宁夏镇城经灵州南下关中的线路依然是西北地区的重要驿道,亦为军事供应及官员往来的重要通道。

此线路中灵州至环县间段落,又被称作“灵环故道”。《石渠阁精订天涯不问》中记述:

环县(六十里)清平驿(六十里)山城驿(九十里)萌城驿(宁夏界三十里)玉皇庙(五十里)小盐池(六十里)石沟驿(七十里)大沙井驿(四十里)灵州(渡黄河登崖百里至)宁夏城。西安府至宁夏镇一千四百七十里。

萌城驿,设于萌城堡内。萌城堡遗址,位于今盐池县惠安堡镇萌城村。据《嘉靖宁夏新志》记载:“萌城堡南至庆阳府山城八十里,北至隰宁堡四十五里。城周回一里五分,东门一,南门一。”萌城堡则为此线路进入宁夏后的节点,西抵下马关,北达灵州。

玉皇庙,罕见记述。根据地理信息的相邻关系以及至小盐池的里程描述,此玉皇庙应当位于隰宁堡。而明代隰宁堡设递运所,但无驿站,或许这也是本文描述“玉皇庙”而非驿站的原因。

小盐池(城),位于隰宁堡北偏西方向“五十里”处。谓之小盐池,是相对盐池境内的大盐池而言,当地人又将此城称之为老盐池城,明代驿站则设于城内。根据卫星地图显示,小盐池城为方城,但城墙遗迹呈横向“日”字形结构。这种城址形式,多为不同时期筑城重叠所致,如韦州古城亦为如此。明代弘治年间都御史王珣拓修小盐池城之际,则充分利用了更早期所遗留的城池。而如今所见此城呈横向“日”字形结构,或许是正德年间都御史王时中再拓小盐池城的痕迹。

在小盐池城南侧约8公里处,就是著名的惠安堡古城。明代嘉靖年间,为能就近管理盐业,于盐湖边筑惠安堡,管治此间盐务。

这幅影像,为1936年5月26日拍摄的惠安堡古城。摄影师日记记载:“惠安堡是一座戒备森严的城池,以保护这里的盐业,而这座城镇就是因为盐业孕育而生。我们旅店外是城镇中央的塔楼(惠安堡钟鼓楼,笔者注)。这里有一种鸟和蜥蜴的颜色一样,但是它的冠像翠鸟。我们还参观了一所给这里赋予了新特色的现代化学校。”

文中惠安堡的那种鸟,应该是银川平原俗称为“臭咕咕”的戴胜。而彼时惠安堡周边,惟荒芜与贫瘠,但在艰辛而纷乱的环境中,那座“给这里赋予了新特色的现代化学校”,或许,就是当年西北偏远地区困苦条件中的希望所在。只是非常遗憾,我没有在摄影师所拍影像中找到那所必然简陋但却蕴含希望的“现代化”学校。

石沟驿,位于小盐池城西北方向。《嘉靖宁夏新志》亦记载:“北至大沙井驿六十里,南至盐池(为小盐池城,笔者注)七十里。旧城周回三百步。弘治十三年,都御使王珣拓其城至二里,南门一。”石沟驿古城,东西两侧皆有山水沟,而民国时期的道路则于两侧山水沟之间通过。石沟驿古城北侧有明清时期瓷窑遗址,此间生产瓷器以黑釉为主,即缸、盆、瓮等,窑址亦发现少量青花日用瓷。

这幅照片,为上一幅惠安堡影像次日所拍。呈现的是20世纪30年代惠安堡至石沟驿之间的道路交通状况。画面中作为运输工具的毛驴皆驮水缸,且大缸套小缸,当为自石沟驿瓷窑装载瓷器运往惠安堡方向之情景。值得注意的还有,画面左上方可见烽火台。据记载,经灵州南下环庆的驿道,其墩台制式为每五里一台,“计为台五十有八”。而这幅影像的拍摄者,将其称为信号塔,颇为适宜。

大沙井驿,位于石沟驿西北方向。《嘉靖宁夏新志》记载:“北至灵州四十里,南至石沟驿六十里,城周回三百步。”此城东侧有山水沟,当为筑城之后形成,因为此城东南角曾被洪水冲毁。

由大沙井驿继续向西北方向行进四十里,即至灵州城。

清宣统三年(1911年),宁夏全境废除驿站,千百年来,古道之上的驿站所肩负的使命至此改为邮局承办。但驿传制度于西北边陲那些驿马星驰的往事,则如同灵环故道上迄今犹存的古城一般镌刻在苍凉而壮美的西部山川之中。

郑文著/文 图片由郑文著独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