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基层康复站,推进上门代办,提供便利化服务,银川——
打造残疾人便捷服务圈 解锁“有爱无碍”
版次:3 作者:刘旭卓
建成残疾人基层康复站38个、开展上门代办服务、建成各类自助互助康复服务基地……如今在银川,残疾人在社区里就能做康复,足不出户就能完成证件更换等业务,康复基地越来越多,康复训练也越来越便捷,我市残疾人便捷服务圈正逐渐形成。
基层康复站将便利服务送到家门口
家住兴庆区太阳都市花园小区的邢女士,因意外摔伤导致二级肢体残疾。近日,兴庆区残联工作人员入户摸底时,了解到邢女士的康复需求,帮助她就近联系了丽景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残疾人基层康复站,康复站工作人员上门为她办理了家庭医生签约康复服务,通过评估,医生为她详细制订了专业的康复服务方案和训练计划,现在邢女士的身体状态好了很多。
“张医生,这两天我老感觉腰不舒服,你看能给扎扎针吗?”8月28日,在金凤区阅海万家F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肢体残疾人吴先生来到设在卫生服务中心的银川市残疾人基层康复站,找到医生张龙接受中医治疗。张龙像往常一样查看了他的病情,随后带他来到五楼的康复科做治疗。康复科干净整洁,设施齐全,一进门就能看到整齐摆放的辅助步行训练器、下肢功率车、特定电磁波治疗仪、牵引床等,右侧则是整齐摆放的三张理疗床,还有一张电脑远红外按摩理疗床。张龙说,他们所服务的辖区有残疾人120多人,基层康复站的这些设施,完全能满足辖区残疾人的康复治疗需求。
针灸治疗结束后,吴先生的腰疼得到极大缓解,他笑着说:“这里离家近,几步路就到了,张医生的医术好,而且治疗训练也是免费的,非常方便。”记者从银川市残联了解到,目前我市已建成残疾人基层康复站38个,服务1127名残疾人,极大满足了残疾人就近便利、精准多元的康复需求。
持续推进“上门代办”和“跨省通办”
8月14日,金凤区残联联合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院医生来到宁夏儿童福利院,免费为福利院收养的10名孤弃儿童进行了集中残疾评定。
评残过程中,医生深入了解每一名疑似残疾儿童的身体状况、致残原因及过往病史,并结合儿童实际情况,现场给出残疾等级评定结果,有针对性地给予康复建议和指导。残联工作人员在协助医生完成残疾等级评定工作的同时,细心关注每一名疑似残疾儿童的情绪,尽力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关怀和温暖。近年来,我市残联部门持续提升助残服务水平,加大上门代办服务力度,切实帮助残疾人解决最现实的问题。
此外,我市残联部门还积极引导残疾群众进行网上办证申请和业务办理,实现了“一网通办”,让群众足不出户办理惠残政策等相关业务。“我老家是甘肃的,一直在金凤区居住,今年想着给孩子办个残疾证,但回老家太远了,坐车孩子身体也不方便,没想到咱们金凤区残联帮着就给办理了。”8月28日,家住金凤区的张女士告诉记者。记者从金凤区残联了解到,金凤区今年已经为68位异地常住群众提供了残疾人证新办、变更、到期换领、注销、迁移等5项“跨省通办”服务。
市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持续推进“上门代办”和“跨省通办”,上半年全市共开展上门代办服务12037件次,惠及残疾人11892人次。
新建两个基地 更好服务残障人士
今年,我市还建成银川市重度肢体残疾人自助互助康复服务基地、银川市视力障碍者自助互助康复服务基地,截至目前累计服务800多人次。
8月24日,市重度肢体残疾人自助互助康复服务基地开展了重度肢体残疾人自助互助“趣味马拉松”活动,共有重度肢体残疾人及家属、志愿者、社工40余人参加活动。该基地负责人介绍,有很多重度肢体残疾人不愿意走出家门,成立这个基地就是主动帮助这些重度肢体残疾人走出家门,重建信心,融入社会。
银川市视力障碍者自助互助康复服务基地同样为残疾人提供更便捷的服务。64岁的视力障碍者蒋本领5年前意外失明,现在只有左眼能感受到光亮,他告诉记者,在该基地经过培训,他学会了用光线、声音、味觉等方法定位,现在自己出门不再像以前那样“晕头转向”了,能很好地辨认出自己的位置。
银川市残联康复中心副主任李华介绍,该基地将为我市视力障碍者开展助视器验配、盲人定向行走培训、生活技能培训、盲文学习、手机电脑应用、心理健康辅导、防盲治盲知识普及等一系列活动,切实帮助他们走出家门,融入社会。
本报记者 刘旭卓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