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海湖一体化发展”激活文旅新脉络

版次:05 作者:周志翔 刘薇 吴戈

今年以来,银川市依托阅海湖环湖绿道串联起阅海国家湿地公园、览山公园、中国花卉博览园等景区一体化发展。水上开通旅游观光休闲体验航线,连通了悦海宾馆—阅海湾中央商务区—览山公园—阅海欢乐岛—阅海滑雪(草)场—中国花卉博览园等各城市功能板块,推动旅游+等多种业态融合发展。阅海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2000多公顷,中国花卉博览园占地面积5700亩,览山公园占地面积870亩。然而,当这些处在同一区域的资源一体化发展后,他们释放的机会,远比我们想象得更大。而其中呈现的文旅产业新脉络,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讨论。

观点①

激活水系资源发挥更大作用

银川庞大的水系湖泊资源,不仅是我们的生态宝藏,更是潜力无限的文旅资源。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需要善加利用,给广大市民提供更加丰富的休闲游玩场景,拓展更多产业发展机遇。

亲水是人们旅游外出的首选,尤其是在西北内陆地区,亲水、游水、玩水备受欢迎,这一点从城区公园湖边沙滩的人流量可见一斑。开发水上游船航线项目,拓展了大家玩水的项目,给城市游玩项目上新,可以让这座城市变得更立体、更灵动。

游船航线只是一条线,却可以串起整个阅海片区以及中国花卉博览园的旅游项目,融入展览、演出、体育等元素,让游船航线沿途可看可玩,既增加本地居民周末休闲放松好去处,也给更多外地游客增加体验打卡之地。做足水资源文章,不仅体现在生产生活方面,也该在旅游方面发发力,加入游船航线,只是一方面,摩托艇、皮划艇、水上飞人等娱乐项目,也可以填充进来,既取悦成年人寻求刺激的要求,也适配孩子们亲水的天性,适合全家游玩,这些项目只要定价合理,相信会有游客愿意消费的。

当然游船航线也得考虑冬季天气影响,可在岸边拓展更多新消费游玩场景,丰富游客体验,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与此同时,也能提升经济活力。

观点②

文旅资源整合成大盘子

在银川提“夜游”,大概最先想到的是夜市,品类之单一限制着旅游业发展脚步。如今开启画舫,环阅海湖漂上一段,周边的中国花卉博览园、游乐场、览山都能看上一看,挺好。

有人说,为什么非要夜游,白天不行吗?行。只是牵涉到空间距离与交通,想要一次尽览银川之美并非易事。辟出水路倒是极妙,纵横铺陈的水系连通银川各域,何不物尽其用?

更重要的是思维。除了湖泊水系资源,银川还有很多网红打卡地、文体休闲活动场所,同样属于文旅资源,虽散碎,吸引力却丝毫不弱于成熟景区景点。当然,也需要放在一个大盘子下,以系统思维加以整合利用。

开通阅海湖水上航线,岸上亮化也跟着走起,环湖绿道串着这个园、那个园,路通了人就来了,人来了生意也就来了。各式游、娱、食、购、赏,倒逼城市各功能板块转型发展。中国花卉博览园就在升级改造,四季馆改成海洋馆、东门建起商业街,加雕塑、加装饰、加灯光、加演出……闲置资源盘活,这是重要一步棋。

资源活了,经济才能活。视野向外可以看见更多东西,包括那些散碎资源,聚拢整合再利用,由一域迈向多域,甚至更大范围内相互贯通,连接起市区内外各景点景区商综街区,才能真正实现“全域+全业+全季”旅游发展格局。至于能否做出各自特色,避免同质化体验疲劳,则要依靠整体规划予以辅助,进而植入更多“隐藏款”线路产品,形成规模效应,优化市民游客游玩体验。

观点③

文化产品需要持续输出

城市文化底色的持续展现离不开各类文化产品的持续输出。客观来看,不管阅海湖片区的景色如何独特和优质,作为城市居民日常休闲散步的地方的确绰绰有余,但长期来看,想要推动“旅游+”等多种业态融合发展,还需要不断地对其进行更新,才能保持其长久的吸引力和活力。而山、水、草、沙等硬件更新难度大,耗费大,因此就需要从景区软环境上着手,通过“软件”更新让景区常看常新。

如何做好景区的“软件”更新?说到底就是要对景区里的内容进行更新,就比如漫葡小镇,通过对景区内剧情和演艺节目的更新,不断吸引游客目光,提升了游客的黏性,这本质上就是通过持续的文化输出,来保持景区的活力。仅靠景区管理一方的力量必定是难以实现的,这就需要管理者立足于银川的优势,用好银川的优势。银川文化产品丰富,在系统性整合上依然具有空间,其中包括民间艺人、表演团队、市场化的演出公司等等。

作为景区和城市的管理者,可以通过用好市场的力量,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鼓励创作,鼓励文化产品输出,吸引更多社会创新创作力量,加入到我们的“旅游+”业态发展中来,助力银川“旅游+”融合发展。

周志翔 刘薇 吴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