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杂谈
白露为霜诗意浓
版次:08 作者:
马晓炜(南京)
白露是一个具有诗情画意的名字,从古至今,多愁善感的诗人词客赋予了它无尽的意象。
白露入诗,最早见于《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全诗描写了旖旎风光,诉说的是爱情感伤,且以白露为载体,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可谓意蕴幽远、相思茫茫。此时,“白露”只是一种自然征象。汉代确立二十四节气,白露才成为秋季一个节气的名称,代表着孟秋时节的结束、仲秋时节的开始。
作家苇岸认为,“节气体现了汉语瑰丽的精华,由田园风景和古典诗歌孕育而生。”诚然,白露亦如此,它像一篇文章的过渡,渐次书写开了秋天的诗篇。唐代徐敞在《白露为霜》中写:“早寒青女至,零露结为霜。入夜飞清景,凌晨积霜光……”天气渐寒,晶莹白露凝结为清霜。夜间一片清景,可惜无人欣赏,凌晨素光映人,却可以看见。被霜覆盖的大地披着白色衣衫,清冷而令人惊艳。“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唐代杜甫在《白露》一诗中,生动勾勒了一幅迷人秋景图:早上的白露一团团,马蹄过后连蹄印都看不清。园子里看上去石头和树好像连在一起,小船渡入江溪……秋天的风景如此之美,在清幽的小路上散步实在是安逸。能把白露节气写得如此生动,还有唐代雍陶的《秋露》:“白露暧秋色,月明清漏中。痕沾珠箔重,点落玉盘空……”露水凝白,月色清明,令人沉浸在声声滴漏中。
白露之后,草木日渐萧条,候鸟南飞,使人见景伤情,故有悲秋之说。魏晋曹丕的《燕歌行》有“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的句子,呈现了一幅哀婉凄美的秋色图。“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但惜秋风多,衰荷半倾倒……”唐代白居易的《南湖晚秋》描绘了白露秋风夜,天气逐渐转凉的风景。诗人看着斑驳萧瑟的湖面,不免触景感伤。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与白居易的这首诗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人看到了大雁凌空南归,怀念异乡的亲人,可惜兄弟分散,戍鼓断路,只能在月色中寄托思乡之情了。魏晋左思的“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 唐代颜粲的“悲秋将岁晚,繁露已成霜”, 宋代仲殊的“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元代刘因的“拟欲青房全晚节,岂知白露已秋风”, 明代高启的“栖霞岭上今回首,不见诸陵白露中”清代陈观永的“零露瀼瀼白,空囊草草归”……脍炙人口的悲秋诗词真是不胜枚举。
当然,白露节气也并非全是“秋风秋雨愁煞人”,唐代刘禹锡在《秋词》中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以昂扬向上的精神和开阔的胸襟,一扫传统悲秋厌秋的颓唐,描绘了一幅开阔辽远又富有生机的画面,读之没有半点“多事之秋”的悲伤感。
白露,顺着先秦诗歌顺流而下,穿越千年浩荡光景,承载着唐风宋韵,时至今日,依然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富诗歌意象、最易触动人心的节气,不管何时捧读,带给我们的是无尽遐思和心灵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