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市水产品产量

预计突破8000万公斤

版次:01 作者:梁小雨

本报讯(记者 梁小雨)金秋9月,鱼虾满塘。9月9日,记者从银川市农业农村局获悉,今年,银川水产品产量预计将首次突破8000万公斤,人均水产品占有量达27公斤,是西北五省区平均值的4.8倍。

近年来,银川市不断集聚创新资源,着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科技与渔业高效对接,破解发展中“卡脖子”问题,以科技创新赋能渔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记者了解到,我市积极联合清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和渔业企业实施重点科研项目5个,一些关键技术研究取得突破,在国内处于领先。例如我市连续5年与中国水产科学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开展鲈鱼苗种繁殖控制及大规格苗种繁育技术研究,实现了鲈鱼苗种本地繁育,达到年生产鲈鱼水花苗种1亿尾,规格苗种200万尾生产能力,水花苗种开口成活率达到60%,高于全国10%~30%的平均水平,在满足本地鲈鱼苗种供应的基础上实现“北苗南运”,以及应用光催化技术使水体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保持零含量,该项技术在鲈鱼苗种繁育领域全国领先。

目前银川市宜渔水面达18万亩,其中养殖面积10万亩、湖泊大水面渔业8万亩。产量方面,鲤鱼、草鱼、鲢鱼等传统鱼类占88%,养殖面积8.6万亩;叉尾鮰、螃蟹、南美白对虾、鲈鱼等名优品种占12%,养殖面积1.4万亩。全市有养殖企业和合作社43家、养殖户484家,渔业从业人员5600人,人均收入是种植收入的2到3倍。贺兰县、兴庆区及4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银川市以占全区29%的水域面积生产出占全区46%的水产品,水产品产量占西北五省区总量的13%,走出了一条渔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推广“宽沟深槽”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探索“水产+”农渔复合模式,同时以“银川鲤鱼”地理标志农产品和“清银兰”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为抓手,制定统一养殖生产、准入标准,促进渔业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此外我市将大力实施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项目,因地制宜应用“三池两坝”、池塘+稻田、生态沟渠、潜流湿地养殖尾水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