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

版次:05 作者:张萍 贾立勤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科学谋划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彰显了我们党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的坚强决心。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献。着眼未来,只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才能为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

根本保证: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显示出中国共产党在实践层面的领导能力和执行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建设成就。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领导和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导,确保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的开创、领导和指导作用。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并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特别是在消除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等方面,党的领导发挥了核心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战略支撑。《决定》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我们应深刻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当前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内在要求:

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

《决定》中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锚定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全面深化改革要完善体制机制弊端,发展各方面制度机制,紧盯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固根基,就是要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其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变革的要求。具体要推动改革开放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开放需要各项改革和开放事项之间相互衔接、相互配合,形成全面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可以释放社会发展的巨大活力,有利于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扬优势,就是要激发社会的创新潜能,促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活动,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在全球化背景下,创新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市场活力,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这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强弱项,就是要通过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教育体制、医疗卫生体制等,可以缩小贫富差距,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进民生福祉,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进一步凝聚人心,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同感和支持度,从而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补短板,就是要弥补认识的短板、能力的短板和激励的短板。通过补认识短板,加深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明确深化改革的目标和意义,以及深化改革对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作用,同时广泛宣传和教育,提高全社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认同感和支持度,形成共识,为全面深化改革凝聚力量;通过补能力短板,提升改革的能力和水平,这要求改革者具备领导、谋划、推动和落实改革的能力,可以通过加强培训、引进专业人才、鼓励创新等方式来提升相关能力和技能;通过补激励短板,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发改革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通过设立改革奖励制度、提供晋升机会等方式,给改革者以正确的激励,使人民能够积极投身于改革中,推动改革的深入进行。

内生动力:

让人民成为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决定》中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改革是为了人民、改革要依靠人民、改革成果应由人民共享。人民是历史的主体,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人民是现代化的创造者和推动者,也应是现代化的受益者。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意味着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不仅要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还要关注人的全面成长与进步,包括提高人民的教育水平、文化素养、健康水平等各个方面,使每个人都能在现代化进程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空间,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强调“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思想理念,这些理念旨在推动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全面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意味着在制定和实施政策时,党要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关注人民的需求和期望,确保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当人民的教育水平提高、文化素养增强时,人民的思维才会更加开阔,创新能力也才会得到提升。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始终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不仅关注经济的增长和物质的丰富,更注重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角度来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贯穿始终的理论主题和奋斗目标,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增强人的主体性,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保障后,必然会追求精神世界的满足和个人能力的提升,这构成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生力量。当每个人的发展潜力都得到充分发掘和实现时,社会的贫富差距和地区差异将会逐渐缩小,从而实现更加公平和公正的社会分配,将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稳定推进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基础。共同富裕也是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根本要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通过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中国式现代化还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这些都需要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支撑。只有当人们具备全面的素质和能力时,才能更好地与自然和谐相处,更好地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从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宁夏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夏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张萍 贾立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