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世界中的一座灯塔

——读《通向叙事之路:虚构写作十讲》

版次:08 作者:朱延嵩

《通向叙事之路:虚构写作十讲》

作者:张清华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6月

本书从写作的文化身份问题、如何升华现实经验、文学对现实的伦理溢出、小说叙述的两个向度、个人经验与公共经验的连通等不同的角度讲解虚构写作。作者从创作者会遇到的写作问题切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创作实践者提供了可操作的具体写作方法,是一部具有较强指导性的创作参考书。

本书分为十讲,前八讲重点围绕小说写作来谈,后两讲可看作提供给读者的额外福利,一篇为如何以“创作诗学”为论域,写硕士学位论文;另一篇为作者的学术演讲。两篇内容更趋宏观与整体认知,是作者创作观点的系统总结和重申强调。

关于“虚构写作”,作者在书中主要谈了小说,但诚如作者所说,就本质而言,所有的写作都是“虚构”活动,诗歌、散文等文体也包含在内。作者以虚构写作中的叙事和修辞为主线,既涉及文学、文化理论的精辟阐释,也对具体写作技法进行细致研讨,匠心独具。

作者认为,文学是“创造”,不是“反映”,不是现实什么样就照搬,不是把材料简单堆砌,而是把所有材料放到熊熊烈火当中冶炼出“金银”,冶炼出闪闪发亮的“金属”,或者从泥沙当中冶炼出“透明的玻璃”,这就涉及小说的“艺术逻辑”。作者以余华的《活着》为例,认为这部畅销小说受到读者青睐,是因为余华按照艺术逻辑去虚构故事,讲述主人公福贵原本是一个有钱人家的纨绔子弟,因穷奢极欲最终潦倒落败的人生经历,结局符合读者的心理预期和阅读欲望。

虽然作者在《前言》中说,本书力求去知识化,贴近写作实际。但纵观全书,知识性、系统性都很强。作者对古代经典著作《红楼梦》,对鲁迅、钱钟书的作品,对当代余华、格非等人的作品都进行了独特分析。特别是迟子建的一篇短篇小说,作者在书中以单节详述,并多次将其援引举例,说明小说在戏剧性和道德训诫方面的成功之处。同时,作者以鲁迅笔下的人物“祥林嫂”为例,谈及文学创作中的极简主义。他认为,重复是“极简效果”的一个重要元素,通过衰减式重复,产生了极简主义的写作风格。作者认为格非的“江南三部曲”,在叙事学与美学上有示范意义,是中国当代文学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回归传统的典范,格非写出了《红楼梦》式的小说,显然作者独具慧眼。

小说叙述的两个向度为如何使作品的结构获得形式感、如何构建叙述的历史与无意识两种深度。这些文学写作的关键问题,作者都用经典著作、专业阐析、独有视角娓娓道来,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笔者深感犹如现场聆听专家精彩的专业写作课。

作家苏童说:“张清华的体内密布着一个优秀小说家的基因。因为他的羞怯,虚构的实践只在心里发生。”《通向叙事之路:虚构写作十讲》,正是作者在小说虚构的花园世界中造出的一座灯塔,当花园被照亮,他自己的创作主张就在幽深处浮现出来。

朱延嵩(辽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