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宁镇福宁村村民刘志刚
致富有道开拓客运线路
版次:03 作者:刘嘉怡
走进永宁县闽宁镇福宁村村民刘志刚家中,几只大鹅、一方院落构成了他的全部生活。71岁的刘志刚每天除了打扫院落、喂鸡喂鹅,就是叮嘱客运站的司机师傅们仔细检查车辆、清扫车厢,确保乘客们有一个舒适的乘车体验。
刘志刚是从西吉县王民乡三岔村搬迁至闽宁镇的第一批移民。1996年,刘志刚和乡亲们扛起锄头铁锨,离开了山大沟深、常年干旱缺水的三岔村,前往彼时还是一片荒滩的闽宁镇安家落户。
建设新的家园,乡亲们都铆足了劲,精神头满满。但刘志刚也很快发现,西吉县到闽宁镇的车辆很少,且车辆过了青铜峡后,有很长一段路程由于进入了戈壁滩,不熟悉路线的人容易迷失方向,这让来往闽宁镇的乡亲十分不便。为了乡亲们出行方便,也为了讨一份生活,原本只在西吉县内跑客运的刘志刚当即决定开拓一条从西吉县到闽宁镇的固定“航线”。
离开贫困的故土,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新生活的渴望,乡亲们的包裹里满满当当。“路线刚开通时,车上老乡们的鸡鸭、建房用的椽檩,满满当当地装了一车,座位坐满了,大家就挤在过道里。”刘志刚笑着说,当时车上既拉人,也拉物件,什么都有。
作为一条新开辟的路线,刚开通时车辆早晨七八点出发,晚上七八点才能到达。“一趟车不仅时间长,路上还风大沙子厚,到闽宁镇之后大家都被吹成‘土蛋蛋’了,下车第一件事就是抖身上的土。”刘志刚说,尤其从李俊镇到园艺村的一段路,厚厚的一层沙子让车轮深陷其中,大家只能下车一起推车,两只脚都磨出了大水泡。
从10余个小时到现在的4个小时,如今闽宁镇已经建成宽阔平坦、四通八达的公路体系,刘志刚也见证了不断换新的客车。刘志刚回忆,最初的客车十分简陋,方向盘缺少转向助力,打方向需要使出大力气,一趟车下来两条胳膊连筷子都拿不起来。
“现在的客车不同啦,椅子坐着舒服,方向盘也加了转向助力,开车比开飞机还美!”随着客车的更新换代,乡亲们带上车的东西也在发生变化。最初的鸡鸭鹅、锅碗瓢盆、背篓篮子不再打包上车,家乡的洋芋、面粉等成主流。再后来,乡亲们逐渐不再从家乡带东西,转而将闽宁镇产出的葡萄、苹果送上了回乡的客车,送到了西吉老家亲人的手中。
“从搬出大山起,我就跟着党的政策一步一步往前跑,现在儿女都成家立业了,我们的生活也奔了小康。”刘志刚如今过上了打牌遛弯、含饴弄孙的退休生活,说起现在的日子,刘志刚满面笑容地竖起了大拇指:“真个好!真个美!”
本报记者 刘嘉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