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开,幸福自来

——金凤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纪实

版次:05 作者:陈玲

6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强调,“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大政方针,努力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着力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不断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

作为首府核心区的金凤区,多年来积极培育民族团结进步品牌,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基层一线牢牢扎根,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全国健康促进县区、自治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等多项国家级、自治区级荣誉。这些璀璨荣誉,讲述着各族群众和谐幸福的生活,也传唱着在金凤区久久缭绕的石榴籽之歌。

党员干部团结一心,进而有为

画好民族团结同心圆,机关干部立好定心盘。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中,机关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展现了金凤区广大党员干部“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和“策马扬鞭再奋蹄”的闯劲。

——在金凤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上,在各级党组织开展的“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中,金凤区累计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专题培训班、专题辅导900余场次。近三年,5万余人次参与线上线下各类培训,机关党员干部脚踏实地、行稳致远、进而有为。

——成立以区委书记任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和以政协主席任组长的考核督查指导组,统战部门定期联系各界人士研究谋划,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陆续出台了12项民族团结工作指导性文件。民族团结,以责任到人、监督到位的严谨,牢牢扎根在机关干部心中。

翻开金凤区委统战工作大事记,每季度一次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互学互查互评活动,常态化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讨、专题教育、专题讲座、专题辅导,见证着金凤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助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的生动故事,也闪耀着各民族干部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民族团结与企业发展双向奔赴

位于金凤区人民广场东街建材大厦的宁夏建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一家上市公司。走进公司,员工艺术才艺展厅让人眼前一亮,数十种非遗展品整齐陈列。掐丝珐琅、剪纸、编结、刺绣、石雕等非遗展品,绽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芒,也凝聚着企业职工的心。

“公司每年都向全体员工征集书法、绘画等文艺作品,也征集了各种非遗作品,还为喜欢挥毫泼墨的员工专门设置了阵地。”公司负责人介绍,茶歇区和读书角成为员工工作之余享受惬意时光的“能量站”,大家共同交流、共同学习,凝聚力强了,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也高了。

民族团结与企业发展双向奔赴,在宁夏建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奏响了和弦。由公司推出的“我找车”平台,解决了近百万货车司机的就业问题,破解了长期以来信息沟通不畅,货找车、车找货的行业瓶颈。“我找车”平台先后获得多项国字号荣誉。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企业,宁夏建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个缩影。在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大合唱中,金凤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抓手,强力推动农旅融合、水旅融合、馆旅融合,让“夜态”旅游、特色活动、传统文艺、民族演艺百花齐放,构筑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创新业态齐汇聚,“引凤创梦”谋发展

村里建起两栋写字楼,村民喜笑颜开当起“包租婆”;村里来了年轻人,村支书成为招商引资“把关人”……这是发生在金凤区黄河东路街道盈南村的故事。

2016年,盈南村两栋写字楼拔地而起、顺利完工,取名盈华商厦,521户村民合伙人累计投资6000万元。自2017年后,进驻写字楼的创业青年一年比一年多,521户村民合伙人每年都能收到投资分红。

盈南村党总支部书记张学全在闲暇时都会到写字楼里转转,看着一张张朝气蓬勃的面孔,张学全打心底里高兴:“这些年轻人创业的干劲儿让人羡慕,他们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代表着新经济形态,为楼宇带来了活力。”

依托盈华商厦,金凤区于2023年5月建起了“引凤创梦”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践创新基地,由“引凤创梦创新创业共享孵化基地”“引凤创梦宁夏特色产业加速基地”“引凤创梦咖啡+融媒体基地”“引凤创梦党建+人才孵化基地”四大板块组成,设有9个核心功能区,已入驻投融资管理、企业管理咨询等多家战略合作单位。

“引凤创梦”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践创新基地建成后,各民族青年携手并进、共谋发展,组织了葡萄酒技能大赛、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论坛、咖啡品鉴交流活动、资源互助交流会等一系列活动,在产业发展中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让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在新经济组织中释放出了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

各族群众勠力同心,共建美好家园

“40年间,良田镇这个沙窝窝从无到有、从穷到富发展起来,陆续吸引着西海固大山深处的庄稼汉,走上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这是舞台剧《沙海良田》中的一句台词。

今年7月,舞台剧《沙海良田》在金凤区良田镇首演。作为一部讲述良田镇移民搬迁史的舞台剧,《沙海良田》本身也是一部反映各民族群众相濡以沫、共建幸福家园的故事。从1983年开始,经过“三西”移民开发,从泾源县、彭阳县搬来750户3000人,逐渐发展成今天的良田镇。2021年,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良田镇主要经济指标实现赶超进位,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农村人居环境、群众生活质量实现跨越式发展,完成了从“移民乡镇”到“产业强镇”的华丽蜕变。

一部移民搬迁史,就是一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合奏。回首民族团结在乡村一线结出的累累硕果:

实施好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完成村内道路硬化、水电气入户以及路灯、草坪、广场、健身器材配套等基础设施建设;

开设老饭桌以及活动、休息、娱乐、学习等功能室,为各族群众提供功能多样、服务便捷的生活场所;

拓宽设施农业、外出务工的致富路子,架起城乡各族群众之间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互嵌式交往交流交融“连心桥”;

开展环境整治行动,共同打造美丽宜居的“金窝窝”……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移民地区产业、就业、社会融入全过程,金凤区全面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让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农村有抓手、有力量、更有温度。

青少年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娃娃抓起。

在金凤区,形式多样的思政课建设、生动有趣的“云端课堂”、精彩纷呈的校园文化,让各族青少年跨校区跨区域互访结对、联谊互促,建立了跨越山海的民族团结深情。

从张骞出使西域到郑和下西洋,从敦煌壁画到蟳蜅簪花,从萧关古道到大唐西市……今年4月,一场五省区六校“云端课堂促三交、籽籽相拥心向党”青少年交流计划,登上《中国民族报》重要版面。

陕西西安、宁夏银川、宁夏固原、甘肃兰州、福建三明、广东佛山五省区六校的孩子们,共聚云端上起思政课。大家用学习汇报、项目展演、文化体验等形式,展示了丝绸之路的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孩子们在形式多样的思政课堂中建立了深厚友谊,也品味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今年以来,金凤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有机融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红色血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孩子们心中牢牢扎根。

打造金凤一小“日行一善”、金凤十二小“看见成长——党团队一体化培养”等品牌;开设金凤九小“阅·写”系列课程;推出金凤七小的套色剪纸、金凤六小的扎染等特色课程;开展不同主题、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云端课堂”……这些创新举措,让各族青少年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互嵌式发展成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9月6日,银川市首家公益性红娘工作室“颐和红娘工作室”,在金凤区黄河东路街道颐和城府社区正式揭牌成立。工作室开张后,成功说媒六七十对的“颐和红娘”左东焕,有了牵线搭桥的固定阵地。

左东焕宣传倡导移风易俗、婚事简办、拒绝高额彩礼,结合辖区多民族聚居的特色,鼓励不同民族之间多交流、多交友,目前已促成不同民族之间联姻23对。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生动故事,在“颐和红娘工作室”传唱着幸福之歌。更让人欣喜的是,如今的“颐和红娘”从1个变成了10个。

从1个到10个,是颐和城府社区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的真实写照。在“颐和红娘”的推心置腹、春风化雨中,移风易俗新风走进千家万户,家长里短的矛盾少了,幸福家庭的佳话多了,社区和谐的声音亮了。

颐和城府社区是今年1月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命名的第十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之一。在金凤区“邻里互助站”“石榴红家园”等特色服务阵地里,时时演绎着佳话。在425个居民小区,各民族群众交错而居、插花混居,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嵌式和谐家园。

经过多年努力,金凤区在基层一线孵化出20个“美好家园”“五好示范”品牌,打造22个“家门口”社区食堂、16所社区老年大学、8处养老服务示范点、25个社区品牌。通过将“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作为创新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社区的重要抓手,金凤区让各民族群众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和心理等方面全方位互嵌。

奏响新时代民族团结“大合唱”

上午9时整,走进金凤区长城中路街道长城花园社区,歌声准时响起:“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幸福,在长城花园社区就是社区合唱团绵绵不绝的歌声,就是千家万户的民族团结佳话。闲暇之余,社区合唱团的老街坊唠着张家的好家风,叙着李家的好家训。

从2014年开始,长城花园社区坚持开展寻找社区“最美家庭”活动,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大力传承与弘扬夫妻和睦、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的家庭美德,至今共评选出“最美家庭”548户。

“最美家庭”的故事在社区里传唱。长城花园社区党委书记赵耐香说:“人越走越近,心越交越亲。我们以传统节日为载体,举办邻里节、千家宴、‘最美家庭’评选、走访慰问、茶话会等系列活动,各族群众亲如一家。”

另一边,位于良田渠上的一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成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阵地。“几年前,这里只是一条‘臭水沟’。现在,大家伙在这遛弯唠嗑,邻里亲情近了,和谐团结氛围浓了。”居民的赞誉声不绝于耳。在金凤区,此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已经在不经意间散落在百姓家门口,民族团结的好声音已经深入千家万户。

如今,金凤区累计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教育馆、宣传长廊46处,形成“邻里互助站”“石榴籽警务室”“流动红石榴工作服务站”等多个特色服务阵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塞上春潮,在金凤区汇聚起同舟共济、共同发展的强大合力,激情洋溢地奏响民族团结乐章。

本报记者 陈玲 文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 陈玲 摄